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小编特别策划“530科技教育工作者风采”专栏,致敬以知识诠释初心、用创新践行使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在自主创新中书写报国志,于攻坚克难里铸就国之重器。

当教师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热忱时,这片热忱终将汇聚成学生的星辰大海。我用32年的科学教育生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科学不是冰冷艰深的原理,也不是试卷上的题目与分数,科学是每个学生身边的真理,是温暖学生一生、把学生引向光明的火炬。

寻找梦想的世界:我的乡村教学经历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巴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最偏僻的中梁山槽谷黄麻村小学任教。村小只有5个班,面对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我没有底气,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呢?

当我看到不足10平方米的保管室里躺着1台布满灰尘的白昼投影仪和1个装了一些实验器材的小实验柜时,心中又燃起了一丝火光。有了这些基本的材料,在村小也可以把中师电教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用于开展自然课的实验了。但与教材配套的幻灯片少之又少,我就步行1小时再换乘3次公交车,到巴县电教教仪站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那里学习了幻灯片绘制方法,购买了胶片,回到学校自己绘制。从此,我的课上有了自己绘制的幻灯片,孩子们学习起来兴趣更浓了。

在村小任教的第2年,领导推荐我参加学区赛课。刚刚毕业满1年的我,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心里充满忐忑与不安。我选择了自然课“根茎叶的作用”,植物从田野采集,实验器材自己改良,幻灯片自己绘制。赛课当天,我背着一背篓的瓶瓶罐罐,早早来到了赛场,最终获得了第二名。学区赛课的成功,让我对自然学科教学充满了兴趣,萌发了专门教自然课的念头,也获得了领导批准。

6年后,我被调入乡中心校,教语文和自然学科。学校周边有一条小河叫梁滩河,是重庆市56条主要次级河流之一。由于水污染较为严重,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科学教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驱使我产生了一系列疑问: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为什么会被污染呢?污染源有哪些?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恢复水质,让小河重回清澈?为了寻找答案,我萌生了组织学生开展一项科技实践活动的计划。我和学生提前商定好调查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开展了5次实地调查走访活动。为了让学生不仅有感性的认识,还能通过实测数据了解梁滩河受污染的真实情况,我数次到九龙坡区环保局寻求专家的支持,区环保局专家先后2次到梁滩河指导学生实地取样,并出具了水污染检测报告。这一研究成果,最终获得重庆市第1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也是九龙坡区西部近20所小学首次荣获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根据调查活动撰写的《课堂搬到教室外》教学实录刊载于《创新教育》,这是我首次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文章。此后,我撰写的20余篇文章陆续得到发表。那么,学生习作能发表吗?之后,我在教学中注意强化训练学生的科技文章写作能力。学生戚维写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横空出世>观后感》在《金钥匙报》上刊载后,3年的时间,我所在班级的学生陆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8篇习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做一粒好种子:走向成熟的自我

2004年,我被评为九龙坡区首届十佳青年教师,被调到主城核心区一所市级示范小学任教。面对荣誉和新的工作环境,我更多的感受是肩上的担子与心中的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的价值要通过学生体现,我的科学教育火炬必须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新学校地处主城区,周边有大量可供学生实践的社区优质资源,如重庆动物园、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桃花溪、走马古镇、重庆轻轨二号线、重庆华陶瓷器、长江索道等。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经过缜密思考,开展了“整合社区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系列主题科技实践活动10余项。与学生一道乘坐重庆首条轻轨2号线,体验其环保、便捷、安全的优势;到走马古镇感受全国首批非遗项目“走马民间故事”的魅力;到重庆华陶公司了解“国宴瓷”“国徽瓷”“国礼瓷”的科技含量;去重庆动物园与“国宝”大熊猫零距离接触;与环保局专家一起到桃花溪实地调查水污染;赴“长江索道”这个最年轻的省级文保单位调查其前世今生……

讲解长征2F火箭的逃逸塔

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话题。每逢暑假,我都会放弃休假,带领我教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一起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了解中小学生在科技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组织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先后组织1 000余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竞赛,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1名学生获得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1名学生获评重庆市“科技小能手”,在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1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个人在重庆市科学赛课活动中2次获得一等奖,在第七届全国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参加多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被全国少工委评为“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一等奖。

教育的诗与远方:点亮美好未来

2013年,我被重庆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联合任命为首批中小学优秀科技教育工作室主持人,2014年调任市级示范小学副校长,2021年到巴山小学任校长,实现了由科学教学人员向科学教育研究人员和学校管理者的职能蜕变。短暂的欣喜,很快就被深深的思索取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科学教育,做到真思考、真研究、真应用、共成长?

我和团队将科学、劳动、综合实践、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深度融合,把学生带离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走进了广袤的大自然。利用丰厚的社区资源和学校的师资与设施,梳理出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探索实践—促进发展”为主线的科学教育思路,走出了一条“大科学教育”之路,生动诠释了“双减”与“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要义。

团队协作,科研先行,我先后主持重庆市教育科研课题4个,带领近30名教师开展大科学教育研究,并获得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教育学会2020—2024年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荣誉。为了让团队成员有更多的物化成果,我还带领云锦小学、行远育才学校、区实验一小等10所学校近20名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参加科学出版社《科学伴我成长》、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环境教育》等近20本地方教材、读本的编写工作。

指导学生开展水火箭制作与发射

在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科学教育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名片。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基地学校、中国特色项目学校(综合实践项目)和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走马民间故事)传承实验学校,全国首批“‘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及年度优秀单位。《光明日报》《重庆日报》《重庆科技报》9次报道学校开展的科普活动,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教育第一线》以26分钟时长报道巴山小学的科学教育故事。

回望33年的科学教育生涯,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每一程都洒满汗水与希望,每一站都镌刻着成长与梦想。在未来的探索之路上,我将牢记袁隆平院士说的“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带着“精彩翱翔”的情怀,秉持“搏击长空”的锐气,书写科学教育的新篇章,奔向科学教育的诗与远方,照亮学生的美好未来,拥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刘云,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巴山小学校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重庆市政府首届科普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首批中小学优秀科技教师刘云工作室主持人,重庆市骨干教师。

来源: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