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背景

1950年,梁思成出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和陈占祥给北京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简称梁陈方案。方案提出,在旧城区外另外建设行政中心,保护北京城墙,牌楼,和各种文化古迹建筑。4月10日,梁思成甚至为此专门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了封信。

梁思成泣血成词:“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是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座城墙,就像是剥掉我的一层皮!”

恩来先生总理:

在您由苏联回国后不久的时候,我曾经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转上我和陈占祥两人对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书一件,不知您在百忙之中能否抽出一点时间,赐予阅读一下?

在那建议书中,我们请求政府早日决定行政中心区的位置。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决定是北京整个都市计划的先决条件;他不先决定,一切计划无由进行。而同时在北京许多机关和企业都在急着择地建造房屋,因而产生两种现象:一种是因都市计划未定,将建筑计划之进行延置,以等待适当地址之决定。一种是急不能待的建造,即不顾都市计划而各行其事的;这一种在将来整个的北京市中,可能位置在极不适当的位置上,因而不利于本身的业务,同时妨碍全市的分配与发展,陷全市于凌乱。尚未经政务院批准而已先行办公的都市计划委员现在已受到不少次的催促和责难,例如人民日报新华印刷厂和许多面粉厂,砖窑等,都感到地址无法决定之困难。因此我们深深感到行政中心位置之决定是刻不容缓的(这只是指位置要先决定,并不是说要立刻建造)。

我很希望政府能早点做一决定。我们建议书已有一百余份给中央人民政府,北京市委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各位首长。我恳求您给我一点时间,给我机会向您作一个报告,并聆指示。除建议书外,我还绘制了十几张图作较扼要的解释,届时当面陈。如将来需开会决定,我也愿的您允许我在开会时列席。

总之,北京目前正在发展的建设工作都因为行政中心位置之未决定而受到影响,所以其决定已到了不能在延缓的时候了。因此不揣冒昧,作此请求,如蒙面谈,请指定时间,当即趋谒。

此致

崇高的敬礼!

梁思成

1950年4月10日

赐示请寄清华大学,电话四局2736至2739分机32号

护城记

“北京古城墙是明代建筑,它全长近38公里,下石上砖,坚固异常,高三丈五尺五寸,顶阔五丈,设十六座高大美观的城门,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墙内的北京古都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体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双。”——梁思成

1948年12月,北京城已经兵临城下,解放军占领海淀,并找到了梁林夫妇,让他们在军事地图上标注必须保护的建筑文物清单并给出最适合攻城的位置。这份梁思成标注的地图一线军事指挥员人手一份,必须严格执行。

1949年1月22日,北京和平解放,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北京城逃过了一场劫难。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城墙,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当时负责拆除任务的吴晗发生激烈争论。由于争论无果,**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在扩建天安门时,因为要拆除中华门和长安门的左右门,**林徽因甚至说:****“如果拆了这三个门,我就去上吊。”。**可是一夜之间,这三个门已经没有了,随后,林徽因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4月1日去世。

环绕北京的城墙,它是一个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相,或是那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是都要引起后人复杂情感的。

它是环绕着北京城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着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建筑是石头的编年史”,一座建筑可以很直观,很细致地读出一段历史,老北京城就好比一部集大成的丛书,它拥有一个大国首都全部的功能,仪制、祭祀、行政、教育、仓储、娱乐、家居等。

现在关于老北京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可是对于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遗址来说,只写了九牛一毛,不论怎么写,不论写多少,都赶不上老城本身的蕴含。那么丰富,那么生动,这些历史教训让人无法不深思。

梁陈方案

**“梁陈方案”**指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

关于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和建筑大师。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和建筑史。他是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来源: 中国建筑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