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和家属只盯着高血压,却忽略了另一个潜伏的健康威胁——低血压。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二科李雅婧主治医师提醒:对老年人来说,血压过低带来的风险,有时甚至超过单纯的高血压!

好好的血压,怎么就“掉”下去了?

1. 饭后晕:餐后低血压

吃完饭,血液都跑去支援消化系统了,大脑和四肢供血不足,就容易头晕眼花,甚至摔倒。高血压、帕金森、糖尿病的老人尤其要当心。

2. 站起晕:直立性低血压

躺着或坐着突然站起来,眼前一黑?这是血压瞬间“跳水”了(下降超过20mmHg)。长时间站立也可能诱发。

3. 病根晕:原发病低血压

严重感染(如肺炎)、拉肚子脱水、心脏病,甚至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都可能拉低血压。营养不良、透析后的老人也要警惕。

4. 尿后晕:排尿性低血压

夜里憋尿后突然排空,腹腔压力骤降,血液“回流”不足,血压猛降,可能导致排尿时或排尿后突然晕倒(通常2~3分钟恢复)。

低血压的危害,比你想得更严重

**1. 心脑“饿得慌”:**血压太低,血液流速变慢,心脏和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轻则乏力头晕,重则诱发心绞痛、脑缺血。

**2. 血管“压力山大”:**有些老人血压忽高忽低(脉冲式血压)。脆弱的血管(尤其有动脉硬化的)像被反复拉扯的老橡皮筋,极易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等急症!

**3. 跌倒风险激增:**头晕、眼前发黑,大大增加摔倒导致骨折、脑外伤的风险。

关键提醒: 高龄老人服药后血压不宜低于125/70mmHg,过低反而危险。

科学“稳住”血压,记住这几招

**1. 先查病根:**如果是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必须优先治疗原发病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2. 动一动,血压稳:**温和的抗阻训练能增强肌肉泵血能力,改善血液循环。推荐:用握力器练手劲、弹力带做拉伸、靠墙俯卧撑(安全省力)、平板支撑(量力而行)。

**3. 慢动作防晕:**起床、站立牢记“三部曲”——睁眼躺30秒→床边坐30秒→缓慢站起。避免久站。

**4. 吃对了,血压升:**无高血压者可正常摄入盐分;补足蛋白质,多食用鸡蛋、牛奶、鱼虾、瘦肉等高蛋白食物。

中医药调治低血压:扶正固本,助血压“稳中有升”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肖长江教授介绍,老年人常见的低血压,尤其是伴随头晕、乏力、畏寒、精神不振等症状的,多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或“心脾两虚”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能量”和“动力”不够了,气血运行无力,难以将血液有效输送到头面四肢,导致血压偏低及一系列不适。

中医调治并非直接“升压”,而是通过补益气血、温通阳气、健脾养心等方法,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恢复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帮助血压平稳回升、减少波动。

1.以气虚为主,常感疲乏、气短、易出汗,可适当用黄芪、党参、山药、红枣、桂圆、生姜煲汤,如黄芪炖鸡汤、红枣桂圆小米粥。可服用补气升压茶: 黄芪10克、党参10克、红枣3~5颗(掰开),沸水冲泡代茶饮;

2.以血虚为主,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侧重养血,多吃猪肝、瘦肉、菠菜、桑葚、黑芝麻,可服用养血安神饮:桂圆肉5~8颗、枸杞10克,泡水喝;

3.以阳虚为主,明显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重在温阳,炖汤时可加少许肉桂或花椒,可服用温阳暖身茶:生姜3~5片、红枣3颗(掰开)、红糖少许(糖尿病患者慎用),煮水或泡茶。

两大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 “高血压患者不会得低血压!”

老年人血管硬化弹性差,血压调节能力下降,高血压患者反而更容易发生低血压,尤其在服药后或体位变化时。

误区二: “血压越低越好,不怕低!”

血压不是越低越好。降得太低、太快,心脏可能因供血不足而“罢工”,引发心梗、脑缺血,危及生命!平稳达标(一般4-6周)才是关键。

记录不同时间(如晨起、服药后、餐后、站立后)的血压。如果频繁头晕、乏力、眼前发黑、心慌、怕冷、精神差,都可能是低血压警报,务必找医生查明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张婷副主任医师提醒,低血压不是小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它像一个沉默的“隐形杀手”,比单纯高血压更具威胁。科学认知、积极预防、及时干预,为晚年健康撑起保护伞。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心血管二科 李雅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