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明明按时吃钙片,

怎么还越来越难受?”

70岁的王大爷(化名)

躺在病床上,一脸困惑。

原来,患有骨质疏松的王大爷听信“补钙越多越好”的说法,不仅每天按最大剂量服用钙片,还搭配维生素D补充剂。

结果一个月后,不仅骨痛没缓解,反而出现恶心、呕吐、多尿等症状。经检查,王大爷的血钙浓度严重超标,确诊为高钙血症

盲目补钙容易引发健康问题

这样的病例在内分泌科并不罕见。”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医学中心蔡梁椿博士告诉记者,“我们常接诊因盲目补钙引发健康问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

“很多人以为钙是营养品,多吃无害,这是大错特错!”蔡梁椿博士解释,过度补钙会导致血液中钙浓度升高,引发高钙血症,导致恶心、烧心、乏力、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脱水、意识模糊等情况。

高钙状态还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省立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梁继兴表示,如果骨质疏松患者同时有肾结石的情况,那么服用钙片或骨化三醇这类药物,可能会使尿钙增加,加重肾结石的情况。

此外,过量补钙可能导致儿童骨骺早闭和生长受限,增加老年人血管钙化风险,还会干扰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整体健康。

补钙前先做个评估

“补钙不能凭感觉。”蔡梁椿博士提醒,补钙前应先评估日常饮食钙摄入量,并检测血钙、血清25-羟维生素D等指标;再由医生综合判断补钙剂量。

若需补钙,服用钙片后定期复查至关重要:通常服药2~4周后需复查血钙水平。若结果稳定,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

骨质疏松患者还需定期监测血钙、磷及骨质疏松五项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否则容易像王大爷一样,出现血钙升高问题。

选购钙片注意看元素钙的含量

要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补钙剂量,实际上指的是元素钙的含量

“以碳酸钙为例,其本身的含钙量为40%。假设某碳酸钙产品标注1500毫克,实际元素钙含量则为600毫克。”梁继兴主任医师说,“骨质疏松患者一般每日需摄入1000-1200毫克元素钙,按碳酸钙计算约相当于两片的量。具体补钙量需因人而异,因个体对钙的吸收和调节能力不同。”

选择适宜的钙片种类同样重要。常见钙片包括碳酸钙、柠檬酸钙等,其中碳酸钙的含钙量较高,但其吸收依赖胃酸,通常建议饭后服用。对于胃酸分泌不足的人群,可选择补充柠檬酸钙。

这些人群补钙需适量

01青少年梁继兴主任医师介绍,我国青少年每日总钙推荐量为1200mg。若日常饮食约提供400–500mg,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1片碳酸钙D3片(600mg元素钙+125IU的维生素D₃),并鼓励多喝奶、吃豆制品。

0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是补钙的重点对象,尤其是晒太阳较少的女性,其补钙量需较其他人更多。若存在早绝经(40岁前)、骨密度低或易骨折等高危因素,或曾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女性,补钙需更为积极。

需注意的是,补钙前应排除肾小管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恶性肿瘤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影响,待确诊为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后,再制定合理的补钙方案。

03骨质疏松患者

需保证每日800–1200mg元素钙的“总摄入量”(饮食+补充剂),并同时补充维生素D与规范用药,才能真正提高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

04普通人群

对于普通大众,若存在骨质疏松高危因素,每日钙补充量以600毫克为宜,对于无骨质疏松高危因素的年轻人,通常无需额外补钙。日常饮食中的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都是良好的钙来源,配合适量运动即可促进钙吸收。

来源: 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