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小丽打了耳洞,但是引起增生,长出大疙瘩,不得不进行手术切除。不少年轻人有着小丽一样的遭遇,觉得打耳洞就只是“扎一下的事情”,其实打耳洞这件“小事”从位置选择,操作过程及护理都藏着细节,处理不好,可能会变成大事。
图片拍摄经过患者本人同意
一、耳洞位置的选择:安全比时髦更重要
安全区:首选耳垂。耳垂肉厚、血管少,像“软垫子”,恢复快,疼痛较轻。
高危区:耳软骨(耳蜗、耳骨等)。软骨像“脆骨”,几乎没有血管。一旦感染,软骨会像“烂苹果”坏死,必须手术切除,而且不可再生。
图片为自行拍摄
二、护理雷区:避坑指南要知道
坑点1:打完耳洞用茶叶梗。用茶叶梗这一方式塞耳洞,在民间流传甚广,看似天然无害,实则隐患巨大。茶叶梗放大后像“蜂窝煤”,缝隙内可能藏有细菌,尤其是霉变茶梗,杀伤力更大,严重会导致伤口细菌感染,甚至坏死。
坑点2:消毒用酒精
酒精烧灼新生细胞,反而刺激伤口,又痛又达不到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可以使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擦分泌物,再喷其他药物消炎。
坑点3:总忍不住转耳钉
事实上转动时耳钉摩擦伤口,像“反复揭痂”,延缓愈合。清洁时轻推耳钉前后即可。
三、耳洞长“肉疙瘩”?瘢痕体质必看
应对三步法:
1. 立刻摘耳钉! 避免持续刺激。
2. 拒绝偏方!涂大蒜、掐疙瘩只会更糟。
3. 速就医!治疗越晚,复发率越高 。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