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暑假怎么那么长,如今一整年却感觉“唰”一下就过去了。我们总是说时间过得太快了,但真的有哪一刻,时间的流速悄悄加快了吗?或者说,我们对时间的感觉,是会随年龄而发生变化的吗?
科学家们对此并非毫无头绪。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甚至数学家都在试图回答一个看似主观却困扰无数人的问题:为什么时间在我们年轻时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而年长后却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信息越多,时间越慢
在物理意义上,时间总是稳定流逝的,一秒就是一秒。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却常常被经验扭曲。1960年代,心理学家罗伯特·奥恩斯坦(Robert Ornstein)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的观点,我们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其实取决于我们在那段时间里经历了多少新信息。
他的实验设计很巧妙。比如,他让志愿者观看不同复杂程度的图案,之后询问他们你觉得这些图案持续出现了多久。虽然所有图案显示的时间完全一致,但结果却很有趣,那些花纹复杂、视觉刺激强的图案,被认为持续了更久。
另一个实验则让受试者聆听录音。有的录音包含大量点击声、水流声、开门声等丰富信息,而另一些则是单调重复的噪音。结果再次印证了奥恩斯坦的观点,信息越丰富,时间就显得越长。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想象你第一次去陌生国家旅行的情景,语言不通、街景新奇、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判断方向。等你玩完回到酒店,可能只过去了半天,却觉得经历了很久。但同样的几个小时,如果你是在熟悉的办公室里工作,那时间就像打了折,很快就过去了。
背后的原理并不神秘,大脑在面对大量新奇信息时,需要调动更多认知资源进行处理与记忆。这种处理成本让我们感觉时间更充实、更长。而当信息稀少、重复、熟悉时,大脑就会省力,感知也会随之压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童年的时间似乎更“绵长”——对孩子来说,世界充满未知,眼前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新奇的信息刺激。而成人的大脑早已为通勤路线、办公环境、日常对话建立了自动化处理机制,感知也就随之滑过。
所以说,你眼中的时间,其实是由你的信息密度感决定的。你越是在探索、感受、思考,时间就越像是在你眼前缓缓铺开;而一旦陷入日常惯性,时间便悄然从指缝滑过。
时间真的变快,还是大脑在“放慢速度”
在2019年的一篇论文中,杜克大学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理论,时间的主观速度取决于我们大脑处理图像和信息的速度。换句话说,年轻人之所以觉得时间填满,不是因为事情更多,而是因为他们在单位时间内捕捉到了更多画面。
研究认为每一帧“心理图像”的生成需要一定的物理时间,这包括两个关键过程——第一是感官接收到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第二是神经信号从感官传递到大脑皮层所需的时间。这两个时间因素都受到身体尺寸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身体尺寸变大,神经网络也变得更复杂,而信号传输速度却逐渐下降,导致一帧图像所需的物理时间变长,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图像数量减少。这种图像频率下降的趋势,会直接导致我们时间感发生偏移。
此外,来自科学家的另一种解释也不容忽视——比例理论。它指出,我们对时间长度的判断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年相当于他人生的1/10,自然觉得一年好久;但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说,一年不过是他人生的1/50,主观上便觉察不到太多变化。
记忆机制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很多时候是依赖回忆的清晰度与密度。童年的记忆往往片段丰富、细节饱满,因此回忆起来显得冗长;而成年后的回忆更多是模糊轮廓,缺乏高密度的信息储存,让过去显得轻描淡写、甚至有些空白。
总结
时间变快的错觉,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日复一日的重复,而记忆也不再像童年那样层层叠叠。说到底,我们并不是老了之后时间变少了,而是我们的感知正在悄悄改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尝试新鲜体验、打破生活模式、保持对世界的敏感,是延长主观时间的方式。一次没有导航的散步、一门从未接触的手艺、一段和陌生人深谈的夜晚——这些都是让大脑新点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Bejan, Adrian. "Why the days seem shorter as we get older." European Review 27.2 (2019): 187-194.
[2] Ornstein, Robert E. "On the experience of time." (1975).
[3] Matthews, William J., and Warren H. Meck. "Temporal cognition: Connecting subjective time to perception, attention, and mem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2.8 (2016): 865.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孙克衍 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来源: Den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