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心律失常患者众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速、房扑、房颤等)患者已达几千万,该类心律失常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此类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射频消融术依赖于数字减影技术(DSA),X-线辐射对医患双方都会造成伤害。而绿色电生理技术在射频消融术中全程不依赖X线或仅需低剂量x线的情况下进行精准治疗,能够实现“低害、安全、精准、高效”的治疗目标。
与传统电生理介入手术相比,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X线二维引导模式下的辐射暴露问题,尤其为特殊患者(孕妇、儿童等)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绿色电生理技术代表着心律失常领域的技术创新。
近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柴晓利主任、艾旗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湘雅附二肖教授的指导下,在导管室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科室团队在无射线的环境下,通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引导,实时定位导管的精准位置,为一名紊乱型房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房颤的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零射线”射频消融手术。
柴晓利主任表示该患者心房纤维化极其严重,术中共消融达8个异常“兴奋点”,手术过程中全程无X线透视,真正实现了“绿色电生理”。
(▲术前心电图1-1)
(▲术前心电图1-2)
(▲术后心电图2-1)
(▲术后心电图2-2)
“零射线”技术是近年来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旨在消除或大幅减少传统手术中对X射线的依赖,从而降低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风险。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以及起搏器植入等心脏介入手术,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育龄期妇女等对辐射敏感的特殊人群。
绿色电生理技术除了利用三维标测技术之外,目前常用的还有心腔内超声等,接下来让我们更详细的了解“零射线”技术。
1.技术原理
心腔内超声(ICE):通过血管将超声探头置入心脏,实时生成心脏三维模型,指导封堵器或消融导管的精准放置,完全避免X射线,实现精准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如Carto3、Ensite):利用电磁或电场定位技术,实时显示导管在心脏内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实现零射线操作。
磁导航技术:结合三维成像,实现导管远程操控,减少术者体力消耗和辐射暴露。
2.适用手术类型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如房间隔缺损(ASD)封堵。
射频消融术:用于治疗房颤、室上速、室早等心律失常,。
起搏器植入:部分中心尝试零射线起搏,但技术难度较高。
3.优势
无辐射伤害:保护患者(尤其是孕妇、儿童)和医护人员免受X线累积损伤。
精准度高:三维建模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减少重复消融,降低并发症风险。
减少铅衣负担:术者无需穿戴沉重防护服,提高手术舒适度。
4.局限性
技术要求高:依赖熟练的导管操作和心脏解剖知识,初学者学习曲线陡峭。
无法显示毗邻结构:如食管、脊柱位置,需结合其他影像辅助。
血管变异时仍需X线:若导管无法顺利进入,可能需短暂透视。
5.临床意义
绿色电生理:代表心律失常治疗的未来趋势,尤其适合特殊人群(如孕妇房颤患者)。
推广挑战:“零射线”手术治疗,是心内科学科精进医术、积极提升专科诊疗能力的体现。由于术中不能使用X射线作为辅助,绿色电生理技术要求术者对心脏解剖、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术及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因此,技术门槛较高,开展难度较大,需更多培训及设备支持。
目前,零射线技术已在全球多个医疗中心应用,中国部分医院已成功实施相关手术,标志着心脏介入进入“无辐射”新时代。
6.未来趋势
绿色介入技术正逐步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如神经介入(无射线动脉瘤栓塞)、呼吸介入(气道狭窄的超声引导支架)等。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微创化、精准化、无害化”,推动医疗向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心血管一区 李琴瑶 王智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李琴瑶 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