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领域,精准性和安全性一直是医学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一种名为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的新型局部靶向消融药物崭露头角,为许多传统疗法难以攻克的肿瘤类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够精确"锁定"肿瘤组织,还能与多种治疗手段协同作战,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多面手"。
一、物理治疗的"黄金搭档"
在肿瘤治疗中,物理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例如氩气刀、激光等。然而,即使经过物理治疗,肿瘤基底部仍可能残留一些微小的肿瘤细胞,这些残留细胞可能成为肿瘤复发的隐患。
PTS的妙招: 在物理治疗后,医生可以紧接着在肿瘤的基底部(想象成肿瘤扎根的地方)注射PTS。PTS能精准地找到这些残留的肿瘤细胞,进行“定点清除”。
效果保障: 这就相当于给物理治疗上了一道“防复发保险”,大大降低了肿瘤卷土重来的风险。
真实案例: 比如广州一位患鳞癌的病人,经过多种治疗后又复发了。医生先用物理手段(APC)大面积处理肿瘤,然后立刻在肿瘤根部注射PTS。后续定期复查显示,治疗效果维持得很好,原来被肿瘤压迫的气道也变得通畅了。
二、超声导航下的微创治疗
当腔外的肿瘤压迫气道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以往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
PTS的妙招: 现在,借助超声这个“透视眼”,医生能清晰地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器官,把细针精准地刺入压迫气道的肿瘤内部,然后注射PTS。药物直接在肿瘤内部发挥作用。
安全高效: 这种“隔山打牛”的方式避免了外科手术的一定风险。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核心,起效快,创伤极小。
真实案例: 北京一位晚期肿瘤患者,全身治疗效果不佳,淋巴结肿大严重压迫气道。医生在超声引导下给他做了4次PTS注射(每两周一次)。治疗后复查显示,肿瘤内部发生了坏死,一个月后淋巴结缩小,气道压迫明显缓解,呼吸顺畅多了。
三、难治性肿瘤的克星:改写腺样囊性癌治疗困局
腺样囊性癌因侵袭性强、易转移的特点,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传统化疗对其几乎无效,放疗也仅能短期控制。
PTS优势:首先通过反复局部注射,PTS可长期抑制肿瘤生长,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其次因为其对肿瘤的特异性识别,在鼻腔、唾液腺等敏感部位应用时,能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
真实案例:台湾的一个声门下混合型腺样囊性癌病例研究发现,对其铲切后的基底部进行PTS注射,1 个月后 CT 检查肿瘤几乎消失,10 个月后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持续随访 2 年无复发迹象。并且PTS在治疗过程中同时浸润腔内、腔外肿瘤和腔外间隙,但未对周围任何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四、复杂部位的"安全卫士"
人体的气管分叉处(隆突)或者紧贴大血管的地方长了肿瘤,治疗起来就像在“雷区”拆弹,难度极高,风险极大。传统手术或物理治疗容易伤及重要结构。
PTS优势:微创安全: PTS注射操作微创,不会破坏气道本身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效果持续: 注射后肿瘤能快速缩小,为后续治疗腾出空间。并且医生可以根据肿瘤缩小的程度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真实案例:河北一位患者,肿瘤正好长在气管分叉的隆突位置。接受PTS注射治疗后,4天后复查就看到肿瘤开始坏死;2周后肿瘤进一步缩小;7周后还在持续缩小,展现出良好的持续效果。
五、联合支架治疗:1+1>2的协同效应
对于肿瘤导致的气道严重狭窄甚至堵塞,救命的方法是先放支架撑开通道。但支架有两大问题:一是刚放进去时可能引起局部水肿让呼吸困难更严重;二是肿瘤生长会压迫支架,导致支架移位或失效。
PTS的协同效应:快速疏通+消肿: PTS与支架同时使用,能迅速打通气道,并减少支架放置后的水肿反应,更快地改善呼吸;稳固支架: PTS注射后能显著缩小肿瘤体积,从而大大减轻肿瘤对支架的压迫,有效防止支架移位,让支架能更稳定、更长久地发挥作用,为后续治疗和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真实案例:广州一位肺肉瘤患者,左主支气管闭塞并伴有肺不张的患者,此前经过多种治疗手段,也采取过支架治疗,但肿瘤反复快速复发。最后采取了“支架 + PTS 注射” 联合治疗,透过支架进行PTS给药治疗,在三个多月后的第三次给药时,支架无移位,并且左主通畅,左下肺新生物明显减小。
总结:精准与安全的未来之光
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展现出了精准靶向、安全微创、效果显著的特点。它不仅能够与传统治疗手段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在一些难治性肿瘤和复杂病情的治疗中发挥独特作,这种以患者功能保全为核心、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治疗策略,正为越来越多难治性肿瘤患者点亮希望。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PTS有望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精准利器"。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愉
广州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系列作品
来源: 广州实验室、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