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警报:肿瘤堵住了呼吸通道恶性气道狭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梗阻」

想象一下,生命赖以维系的呼吸管道被肿瘤堵住了!这正是晚期肿瘤患者可能面临的危急情况——“恶性气道狭窄”。当肿瘤本身或者转移的淋巴结侵犯、压迫气管或支气管时,气道就会像被勒紧的水管一样变窄甚至完全堵死。患者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呼吸困难,严重的甚至会窒息死亡。在肿瘤医学领域,恶性气道狭窄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约 10%-15% 的晚期肺癌患者会出现恶性气道狭窄,而食管癌、甲状腺癌等其他肿瘤转移至纵隔时,也可能压迫气道形成梗阻。

传统治疗的困境: 过去,医生主要用两种方法对付这个问题:

1. 物理消融: 如激光、冷冻等,直接在气道内“烧灼”或“冻死”堵路的肿瘤组织。

2. 气管支架: 在狭窄处放置一个金属网管,强行撑开气道。

局限性:

1. 创伤性强:物理消融需反复操作,对高龄、心肺功能差的患者耐受性差;

2. 治标不治本:支架置入仅能机械扩张气道,无法抑制肿瘤生长,约30%患者在3个月内会出现支架再狭窄;

3. 适用范围窄:对于外压型、管壁浸润型狭窄,传统方法难以兼顾“疏通气道”与“控制肿瘤”。

二、PTS 的精准破局:从「机械疏通」到「生物干预」

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肿瘤局部靶向消融药物,其核心机制是干扰肿瘤细胞膜脂筏结构完整性,导致肿瘤凋亡坏死,同时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疗效,抑制肿瘤复发。

突破优势:

机制革新: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非仅改善气道形态;

精准治疗:根据狭窄类型定制方案,实现“分型而治”;

联合增效:可与物理消融、支架置入等联合,兼顾短期通气与长期控瘤。

三、精准治疗:PTS **如何“分型”?**

医生会根据气道狭窄的不同类型,选择最合适的PTS治疗方案:

1. 腔内型狭窄:肿瘤向管腔内生长,瘤体直接阻塞气道。

方案:对不耐受物理治疗者,直接通过气管镜下将PTS精准注射到堵塞的肿瘤内部,让肿瘤坏死萎缩。对严重梗阻者,先通过 APC(氩等离子体凝固)等物理手段快速疏通气道,再联合 PTS 灭活残留肿瘤,复发时间可延长至传统治疗的 2-3 倍。

2. 腔外型狭窄:肿瘤或淋巴结外压气道,气道壁本身无肿瘤浸润,但受外部压迫变窄,传统物理治疗无效。

方案:对与肿瘤严重压迫气道的患者先置入支架撑开气道,恢复通气;同时直接对压迫气道的病灶(如肿大淋巴结)注射 PTS,既能抑制肿瘤生长、防止支架移位,又能为后续全身抗癌治疗争取黄金时间。

3. 管壁型狭窄:肿瘤浸润气管全层,管腔呈环形缩窄,常伴管壁僵硬。

方案:轻度狭窄:单独注射 PTS,减轻肿瘤浸润,重度狭窄:先通过冷冻消融快速扩宽气道,再注射 PTS 灭活深层肿瘤细胞。

4. 混合型狭窄:兼具腔内、外压或管壁病变。病情复杂,治疗难度高。

方案:采用“物理消融+PTS”联合策略,先快速疏通气道,再通过多点注射PTS实现“减瘤+抑瘤”双重效果。

四、真实病例见证:PTS带来的生命转机

病例 1:多次复发的混合型鳞癌患者

患者气管中上段混合型狭窄,经历化疗、免疫治疗及 3 次支架置入后复发,采用APC联合PTS方案,每月注射1次,共3次。治疗后气管镜显示,外压狭窄明显改善,患者恢复正常活动。

病例 2:晚期肿瘤纵隔淋巴结压迫气道

患者全身治疗无效,纵隔淋巴结肿大致气道狭窄,需高流量吸氧。治疗:超声引导下EBUS 针注射PTS,2周内给药4次,1个月后CT显示淋巴结缩小,气道外压解除,病理检查可见肿瘤大面积坏死,患者无需吸氧即可活动。

五、未来展望:从气道狭窄到肿瘤局部治疗的新范式

PTS 的问世标志着恶性气道狭窄治疗从「对症缓解」进入「精准控瘤」时代。随着给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联合方案探索(如 PTS+免疫药物),这种“精准局部干预”的治疗思路,其应用范围有望扩展到肺部肿瘤本身、纵膈转移灶等其他需要精准打击的肿瘤局部治疗领域。PTS 不仅是一支药物,更是一种『局部精准干预』的治疗思维,为晚期肿瘤患者的并发症管理提供了全新路径。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愉

广州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系列作品

来源: 广州实验室、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