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晓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审核:杨积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医疗保障中心 主任药师

天空一声巨响,本水母君闪亮登场!

马上就要入夏,又到了人类成群结队来我家乡游玩的季节了。在酷暑时期,望着蓝色海洋,吹着习习海风,这谁能不爱呢?当然,这时候的我也会变得尤其活泼,并且近几年我的家族有爆发之势,无论是近海边,还是深海里,都可能有我和我的小伙伴的身影。我们看起来温柔、梦幻又美丽,很多人类非常喜欢观赏我们的“舞姿”,但是最好别来“招惹”我们呦!作为海洋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我的家族中大部分成员,可都是有毒的,我们的触手里可暗藏“杀”机哦!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我们的“毒”从哪里来?

我们水母是刺胞动物门的重要组成,与大部分海洋动物不一样,我们没有大脑、骨骼、心脏、血液、鳃等,结构非常简单,绝大部分都是水,比重可达95%以上。人类会用水中游动的小伞来形容我们,我们身体头部类似伞面的部位就是伞状体,下方形如把手的部位是我们的口腕部,我们通过口腕部的许多小口进行捕食和消化食物,并通过伞状体上形如伞骨的管道输送营养,围绕着伞状体的下缘有由外胚层形成的环行肌肉,以及一圈长短不一的触手,触手上有纵行的肌纤维,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收缩自如。触手可是我们最强有力的武器。我们的每只触手上面都布满了刺细胞,伴随刺丝的释放,可以射出毒液麻痹或杀死猎物。据人类估计,每年被我们蜇伤的人约有1.5亿[1],万一不巧碰上我们的生殖期,毒性变强,蜇伤致死率就会大幅提升。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毒门秘籍”大揭秘

我们的毒液配方比较复杂,毕竟我们家族据说可是经过了6.5亿年的进化!总的来说,我们的毒液是由生物活性蛋白、酶及抗原多肽组成的混合物,包括穿孔素、金属蛋白酶、磷脂酶A2、溶血素、神经毒素等上百种毒素成分。其中,酶类毒素在导致中毒者局部组织红肿、炎症、疼痛、出血、皮肤坏死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通过蛋白水解作用,破坏中毒者的细胞外基质及血管基底膜层,促进其他毒素成分的渗透、扩散与活化。另外,毒素蛋白、多肽及胶原成分可持续刺激中毒者的免疫系统,引发机体变态反应。总之,我们的毒液成分复杂,还能相互促进。相信陆地毒王眼镜蛇大家都不陌生吧?从毒素角度出发,我们和它的毒性类型非常相似,比如神经毒性、溶血毒性等。如果不小心惹到我们家族中“厉害”的小伙伴,那致死的速度可比眼镜蛇快得多!

三、“招惹”我们的后果

大部分时候,我们下手并不会很重,被我们蜇伤后大多只是出现皮肤症状,也就是人类所说的“水母皮炎”或“海蜇皮炎”,但这可不只是你们想象的“普通红肿,几天后自行消肿”的情况,通常人类被我们蜇伤后会立即有触电样的刺痛感,数分钟内将出现瘙痒、麻痛或灼热感,局部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损害,呈点线状、条索状分布,有的呈鞭打样、线形红斑、水肿,伴剧烈刺痛、瘙痒,皮损一般持续2~4周,之后会留有严重的色素沉着及瘢痕。尽管被我们蜇伤后,大多只是引起皮肤症状,但也别小瞧我们的“威力”。因为一旦出现皮肤症状以外的任一症状,就有可能成为重症!被我们重重“回击”的人类一般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有全身各系统反应,在局部症状的基础上,很快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并伴有咳嗽、哮喘、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轻度呼吸循环系统症状。若此时中毒者未得到有效处理,症状可进一步加重,出现全身过敏、溶血、肝肾功能损伤、肌肉痉挛或者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等症状,甚至死亡。

四、解毒“良方”

如果有人类不幸被我们家族的小伙伴蜇伤,也不用惊慌,水母君我悄悄透露给大家一副解毒“良方”:①伤者应脱离危险环境,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平稳;②伤者应保持镇静和放松,防止毒素快速进入血液循环;③要尽快去除皮肤上残留的触手及刺丝囊,防止未发射刺丝囊进一步释放毒素;④减轻毒液对局部的毒性损伤,如疼痛和组织损伤;⑤随时监测伤者的生命体征,若病情变化,出现除了皮肤不适外的任一症状时,尽快去医院进行全身治疗。

当然,处理蜇伤部位也需要注意细节。例如,清除皮肤上的刺丝囊时推荐使用镊子或类似工具轻柔地摘除触须,避免徒手操作;使用金属阳离子溶液冲洗蜇伤部位,也可使用食醋或10%的小苏打溶液(即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家族中钵水母纲的小伙伴对酸不敏感,因此被钵水母纲小伙伴蜇伤的话,就需要使用小苏打溶液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地使用海水冲洗蜇伤后的局部皮肤,这可能导致潜在的毒液分泌增加,加重伤者的局部或全身症状。此外,大家对我上面提到的“减轻毒液对局部的毒性损伤”是不是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做?水母君马上为大家解惑,这实际上就是建议伤者使用热敷或42~45℃热水浸泡至少20分钟,并使用利多卡因缓解局部疼痛及损伤,千万不能冷敷、冰敷或冷水浸泡。

五、“毒”家报道

最后,水母君再次重申,千万不要随意招惹我们,尤其是我们家族中“厉害”的小伙伴们。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水母家族的“强者”榜单吧,排名不分先后,大家在海边游玩的时候都要小心避开哦,毕竟不管我们的毒性如何厉害,不“招惹”我们,我们也不会伤害大家的!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参考文献

[1]CUNHA S A, DINIS-OLIVEIRA R J. Raising Awareness on the Clinical and Forensic Aspects of Jellyfish Stings: A Worldwide Increasing Threat[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14): 8430.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