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 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中级心理治疗师
钱 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中级心理治疗师
续云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心理治疗师
审核:郝 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 主任医师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抑郁症已成为威胁当前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1]显示,约14.8%中国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其中4%属于重度抑郁风险,10.8%属于轻度抑郁风险。这意味着一个50人的班级,可能有7个学生存在抑郁风险,其中有2个学生为重度抑郁风险。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显示,调研样本中,首次确诊情绪障碍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是13.74岁,一半孩子患病时长为1~4年;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诊延误。这表明家长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认识存在误区,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家长常会说“我觉得……”,那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1.家长说:“我觉得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过一阵就好了。”
事实:抑郁症并不是短暂的心情不佳,这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无缘无故地出现,并且不经治疗很难自行恢复。如果不加以重视,症状还可能逐渐恶化。
2.家长说:“我觉得孩子性格阳光开朗,不可能抑郁。”
事实:即便外表看起来很开心的孩子也可能正经历着内心的挣扎。有一种抑郁症表现得很特殊,叫“微笑抑郁症”,用外表的阳光开朗来压抑内心的焦虑和抑郁,笑容背后也可能隐藏着痛苦。
3.家长说:“我觉得孩子会抑郁是玩手机导致的,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就能解决问题。”
事实:手机只是工具,它不是孩子出现抑郁等问题的根本所在。孩子有时可能会使用手机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真正重要的是找到孩子抑郁背后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支持。
4.家长说:“我觉得心理问题不能告诉孩子。”
事实:开诚布公地与孩子谈论他们的感受非常重要。透明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同时也增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信任。隐瞒只会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5.家长说:“我觉得孩子抑郁就是学习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导致的,改善生活方式就足够了。”
事实: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心理问题,还是一种精神疾病。虽然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升心情,但对于抑郁症来说,专业的医疗建议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家长说:“我觉得药物有副作用,不想让孩子服药。”
事实:家长应遵医嘱,合理用药,药物的副作用通常可控且可逆。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管理抑郁症状,其好处往往大于潜在的风险。
7.家长说:“我觉得孩子抑郁症状改善了,不需要再继续治疗。”
事实:抑郁症状的改善并不代表孩子完全康复,症状改善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巩固期,以确保病情稳定并减少复发风险。治疗抑郁症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即使家长感觉孩子有所好转,也应该遵循专业人士的意见完成整个疗程。
只要家长勇敢且虚心地放下“我觉得”,误解将不再成为孩子抑郁症治疗的“绊脚石”。
如何成为真正“聪明”的家长呢?
1.增强沟通
经常与孩子交谈,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用理解和耐心取代批评和指责。
2.建立信任关系
积极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与孩子建立稳定且信任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知道无论何时都可以向家长求助。
3.寻求专业帮助
一旦发现孩子有抑郁症状,应及时带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就诊,及早诊断,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系统干预治疗。
4.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同时,合理安排生活内容和学习计划,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和刺激。
5.培养兴趣爱好
鼓励孩子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社团,如绘画、音乐、舞蹈等,有助于孩子结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6.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保证营养均衡。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或户外运动,如跑步、游泳、打球等,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心情。
7.预防复发
孩子抑郁症状完全缓解后,仍需定期复诊,规律服药,做好药物的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3]。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负面情绪,避免抑郁症复发。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总之,孩子的抑郁症的治疗需要家长的关注和理解。只有摒弃“我觉得”的误区,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病情,才能帮助孩子战胜疾病,重拾健康和快乐。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陈祉妍,郭菲,方圆,等.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2024.
[3]Zuckerbrot RA, Cheung A, Jensen PS, Stein REK, Laraque D; GLAD-PC STEERING GROUP. Guidelines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GLAD-PC): Part I. Practice Pr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Pediatrics. 2018 Mar;141(3):e20174081.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