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篇我们讲了磁浮列车怎么“飘”的,生动地介绍了传感器和控制器如何让车稳定悬浮。一夜之间,评论铺天盖地。看来科技迷们对这魔幻的“飘”很感兴趣。其中不乏有深度的提问:悬浮间隙为什么是10mm,5mm、20mm不行吗?这个问题很复杂,用定量的方法我是回答不了的,那就试试用定性的思路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 间隙调小(比如5mm):车 “喜欢”但轨道“不乐意”

· 对车而言: 电磁悬浮的悬浮间隙越小,磁阻越小,发热量越低,悬浮效率越高,电磁铁的耐久性也越好。但这只是车辆工程师的理想,却是轨道工程师的极致挑战。

· 对轨道而言: 5mm的距离实在太近了,碰撞的风险增加几倍! 磁浮列车以几百公里的时速飞驰,万一碰到轨道,后果不堪设想!安全是绝对不能妥协的。为了避免碰撞,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轨道做到极致的平顺,这意味着修建轨道的成本会大幅增加!车与轨,就如矛与盾,都希望对方包容自己。

2. 我们试试把间隙调大(比如20mm):轨道“好惬意”但悬浮“好费力”

· 优点: “安全距离”够大!坐车就像坐着魔毯一样,现在的汽车不是有个“魔毯模式”吗,轻松应对各种坑洼路面。轨道即使稍微有点不平顺,或者列车有点小晃动,也不太容易撞上轨道,安全系数高。

· 缺点: 悬浮可以费力浮起来,但电磁悬浮的悬浮间隙越大,磁阻越大,悬浮电流越大,电磁铁发热越严重,其后果就是影响电磁铁的寿命,甚至会发生短路等故障。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磁通量和悬浮间隙非线性特征十分明显。就像羽毛球拍的“击球甜区”非常小一样。

图源:孙国鑫AI绘图

3.工程师找到10mm****的黄金平衡点!

· 安全是底线: 10mm的距离,比5mm宽裕了一倍,给轨道的不平整和列车的晃动留出了足够的“缓冲空间”,大大降低了高速碰撞的风险,保障了乘客的安全。

· 效率和经济要兼顾: 10mm的距离,比20mm小了很多,电磁铁不需要发出那么“拼命”的磁力就能稳定悬浮,发热量在合理可控,悬浮效率在“甜区”范围。同时,轨道虽然也需要很平顺,但不需要达到5mm间隙要求的那种“变态级”精度,土建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 综合最优解: 工程师们经过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他们发现10mm这个点,恰恰是在保证足够安全的前提下,让整个系统(悬浮效率+轨道建设成本)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甜蜜点”!安全、效率和经济,三者达到了最佳平衡。

图源:荣立军提供磁浮列车悬浮监控界面电脑截图

所以,这小小的10mm,可不是随便定的数字。它凝聚了工程师们无数的智慧和汗水,是磁浮列车能够既安全又快速飞驰的关键“魔法参数”之一!它告诉我们,在工程世界里,往往没有“最好”,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安全、成本、性能)权衡出来的“最合适”。

作者:孙国鑫

审稿:徐俊起

来源: 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