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童爷爷三叉神经痛术后突发肺栓塞,及时救治化险为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解除痛苦的“金标准”。
童爷爷因右侧面部反复出现针刺样剧痛,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这种疼痛常在吃饭、说话、刷牙时突然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医生建议他接受微血管减压术——这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该手术通过显微镜找到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用特殊材料垫开血管与神经,既能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面部正常感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老年患者同样适用。考虑系患者高龄,术前行肺部CTA评估未见明显异常,童爷爷顺利地完成了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面部疼痛消失。
术后突发险情:肺栓塞的“无声杀手”
术后第三天,童爷爷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面色苍白,并伴有少量咳血,血压偏低,家属紧急呼叫医生,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张卫民教授及周惠彧护士长迅速反应,快速启动急救流程:紧急评估与监测;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升压药维持血压保证脑灌注,快速完善肺部CTA明确肺动脉栓塞——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
幸运的是,经过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多学科协作: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专家团队联合制定方案,快速进行抗凝治疗(开颅术后急性期溶栓禁忌),确保后续治疗无缝衔接,术后护理优化:加强抗凝管理,早期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被动活动,预防新血栓形成。
经过一周的严密监护与综合治疗,童爷爷转危为安,血栓逐渐溶解,呼吸功能恢复正常。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术后警惕并发症,及时识别与救治至关重要!
肺栓塞的识别与应对
患者与家属的“救命指南”症状识别:
轻度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心悸,活动时加重。
重度症状:突然晕厥、咳血、面色发绀、四肢湿冷,甚至心跳骤停。
急救措施:若发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120!同时:让患者平卧,避免搬动或按摩下肢(防止血栓脱落),保持呼吸通畅,有条件可给予吸氧,若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术后预防:从细节降低风险,老年患者术后预防肺栓塞需“多方合力”:
早期活动:术后遵医嘱尽早下床活动(如无法下床,可做下肢屈伸运动)。
药物辅助: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或穿弹力袜;
观察异常: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生活调整,多饮水、避免久坐,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专家提醒:科学治疗与护理是关键。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邹叔骋主任指出:“急性肺栓塞是由于栓子突然阻塞肺动脉,引发不同程度的肺动脉收缩,导致肺血流减少甚至中断,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障碍。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它是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之后的全球第3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50岁以下人群年发病率低于50/10万人,而75岁以上人群可达350/10万人。发病后多为猝死或于发病数小时内死亡,在欧洲,仅有7%的患者在死前得到确诊。近年来我国的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21年我国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的死亡率降至1.00/10万人。
微血管减压术虽安全有效,但老年患者需重视围术期管理。术前评估心肺功能,术后规范抗凝、早期康复,可显著降低肺栓塞风险。”此外,选择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规范术后护理,是保障康复的“双重保险”。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但术后管理不容忽视。肺栓塞虽险,但通过科学预防、及时识别与规范救治,多数患者能转危为安。患者与家属需增强风险意识,与医护紧密配合,共同守护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外一科 郭敏 张卫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