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大豆加工厂排出的废水里藏着大量废弃蛋白,电镀厂废水中的重金属镍曾被视为“环境杀手”?最近,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将这两种“麻烦角色”结合,竟造出了能高效转化二氧化碳的“宝贝”——一种新型气体扩散电极(GDE)。这项研究不仅为有机废物和重金属废水找到了“变废为宝”的新路径,还为二氧化碳减排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两大环境难题:废物污染与碳排放

全球每年产生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废水是公认的环境“老大难”。以大豆肽加工废水为例,其中含有的蛋白质若直接排放,不仅污染水体,分解时还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而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镍,毒性强、难降解,处理不当会危害生态。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减排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任务,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ECO2RR)技术能将其转化为一氧化碳等有用气体,但传统催化剂要么依赖昂贵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碳纳米管),要么制备复杂,限制了大规模应用。如何同时解决“废物处理”和“碳转化”两大问题?成了科研界的焦点。

变废为宝:蛋白当“胶水”,重金属成“核心”

团队的思路很巧妙:用大豆加工废水中的蛋白质当“分子胶水”,吸附电镀废水中的镍离子,再通过静电纺丝技术(类似用高压电场“拉”出超细纤维)制成气体扩散电极。这种电极有两大“过人之处”:一是蛋白质富含氮元素,能与镍形成“镍-氮”活性位点,就像给镍原子装上“定位器”,防止它们团聚成大颗粒;二是静电纺丝形成的多孔纤维结构,既像“气体通道”让二氧化碳快速扩散,又像“储气罐”储存二氧化碳分子,提升反应效率。

实验结果:96%转化率,稳定又高效

实验数据给出了“硬核”证明:在单室电解池中,这种新型电极的法拉第效率(衡量电能转化为目标产物的比例)最高达96%,意味着96%的电能都用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只有不到4%浪费在副反应(如产氢气)上。在更接近实际应用的膜电极组件(MEA)中,当电流密度达到50 mA/cm²(相当于每平方厘米电极每秒处理大量二氧化碳)时,法拉第效率仍保持在81%-98%,能量效率超过50%。更重要的是,连续运行8小时后,电极性能几乎不变,稳定性远超传统催化剂。

技术优势:成本低、易推广

相比传统催化剂,这种“废物造”电极的优势一目了然。首先是原料成本低——废弃蛋白和重金属废水都是“零成本”或低成本获取的;其次是制备工艺简单——静电纺丝技术成熟,适合大规模生产。论文提到,这种方法还能协同处理每年约478万吨有机废物和5万吨重金属,相当于给环境“减负”。

未来挑战: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

目前,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要真正落地还需解决几个问题:如何稳定获取不同来源的废弃蛋白和重金属废水(不同废水成分可能影响催化剂性能)?大规模生产时,电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如何保障?此外,一氧化碳作为产物,如何进一步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也需要配套技术支持。

不过,这项研究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或许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大豆加工厂的废水和电镀厂的废水被“回收”,制成能高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电极,既处理了废物,又助力了碳中和——这或许就是“变废为宝”的最佳注解。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