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每天产生的大豆加工废水和电镀废水中,藏着能变废为宝的“宝贝”——前者含有大量废弃蛋白质,后者含有重金属镍。这些原本让人头疼的“污染物”,最近被我国科研团队“组CP”,制成了高效催化剂,还能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废物与碳排放:双重环境挑战
随着全球对碳减排的重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ECO2RR)技术成为热点——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等有用气体,既减碳又产价值。但传统催化剂要么依赖昂贵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碳纳米管),要么制备复杂,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更棘手的是,有机废物(如大豆加工废水)和重金属废水(如电镀废水)每年产生量巨大,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还会释放温室气体。如何“一箭双雕”处理这些废物并助力减碳?成了科研难题。
变废为宝:废弃蛋白“锁”住重金属造催化剂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团队找到了关键解法:用大豆肽加工废水中的蛋白质当“载体”,吸附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镍,再通过静电纺丝技术(类似“拉面条”)制成气体扩散电极(GDE)。这种电极不需要额外的气体扩散层,直接让镍单原子均匀“粘”在纤维表面,形成高效催化位点。
简单来说,废弃蛋白就像“分子胶水”,能牢牢“抓住”镍离子,防止它们团聚成大颗粒;静电纺丝则把这些混合物拉成超细纤维,形成多孔结构,既让二氧化碳快速扩散,又能“储存”二氧化碳分子,提升反应效率。
实验数据:96%转化率,稳定又高效
实验结果令人惊喜:这种用废物制成的GDE,在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表现出色。在单室电解池中,法拉第效率(衡量反应转化效率的指标)最高达96%,意味着96%的电能用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只有不到4%的能量浪费在副反应(如产氢气)上。在更接近实际应用的膜电极组件(MEA)中,当电流密度达到50 mA/cm²(相当于每平方厘米电极每秒处理大量二氧化碳)时,法拉第效率仍保持在81%-98%,能量效率超过50%。连续运行8小时后,催化剂性能几乎不变,稳定性极佳。
技术亮点:成本低、易推广
相比传统催化剂,这种“废物造”催化剂有两大优势:一是原料成本低——废弃蛋白和重金属废水都是“免费”或低成本获取的;二是制备工艺简单——静电纺丝技术成熟,适合大规模生产。论文数据显示,这种方法还能协同处理每年约478万吨有机废物和5万吨重金属,相当于给环境“减负”。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
目前,团队已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但要真正落地还需解决几个问题:如何大规模稳定获取废弃蛋白和重金属废水?不同来源的废物成分差异是否会影响催化剂性能?此外,一氧化碳作为产物,如何进一步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也需要配套技术支持。
不过,这项研究为“变废为宝”和“碳转化”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或许我们可以用大豆加工厂的废水和电镀厂的废水,共同“生产”出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催化剂,既处理了废物,又助力了碳中和。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