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脂肪肝,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太好”“动太少”导致的“富贵病”,甚至认为这是亚健康状态,无需特殊干预。但事实上,脂肪肝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复杂——它不仅是肝脏脂肪代谢紊乱的直接表现,更是全身性代谢异常的重要预警信号。近年来,我国脂肪肝发病率持续攀升,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脂肪肝,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揭开脂肪肝的真相,认识其潜在危害,掌握科学防治方法,已成为守护健康的必修课。

一、重新认识脂肪肝:从脂肪堆积到炎症反应的病变过程

正常情况下,肝脏内脂肪含量仅占肝脏重量的5%以下,当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过度沉积,脂肪含量超过5%时,就会发展为脂肪肝。这种脂肪异常堆积并非简单的营养过剩,而是涉及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失衡等多环节的病理过程。长期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导致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超出肝脏代谢能力;久坐少动、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则会削弱肝脏的脂质代谢功能,进一步加重脂肪沉积。

随着肝细胞内脂肪持续蓄积,肝脏开始出现炎症反应。脂肪变性的肝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吸引免疫细胞聚集,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如果炎症持续发展,肝细胞反复损伤与修复,就会逐渐形成肝纤维化,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临床研究显示,约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会在10-1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00倍。此外,脂肪肝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紧密关联,形成恶性循环。

二、打破认知误区:这些人群都可能成为脂肪肝"候选人"

很多人误以为脂肪肝是肥胖人群的专利,事实上,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之一。临床上,约20%-30%的脂肪肝患者体重正常甚至偏瘦,这类人群被称为"瘦子脂肪肝"。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虽然体型不胖,但内脏脂肪堆积严重,同样面临肝脏损伤风险。

除了超重和"瘦子",以下人群也属于脂肪肝高危群体:长期饮酒者,即使每日饮酒量仅为20克(相当于2两白酒),持续5年以上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脂肪肝;快速减肥者,短时间内体重骤降超过10%,会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分解加速,引发肝损伤;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肝脏脂肪代谢,使脂肪肝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2-3倍;孕妇群体中,妊娠急性脂肪肝虽然发病率低,但病情进展迅猛,可危及母婴生命;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胺碘酮)或接触化学毒物,也可能诱发药物性脂肪肝。

三、无声的威胁:隐匿症状背后的健康危机

脂肪肝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人可能出现容易疲劳、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是其他疾病。等到出现黄疸、腹水、脾肿大等症状时,病情可能已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因此,定期体检,尤其是检测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的危害不仅局限于肝脏。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肪肝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相互影响。研究表明,脂肪肝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3倍,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1.5-2倍。这是因为脂肪肝引发的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会破坏全身代谢平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科学防治:从生活干预到规范治疗的综合管理

幸运的是,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通过科学干预,大部分患者的肝脏脂肪沉积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退。生活方式调整是防治脂肪肝的基础,核心在于“管住嘴,迈开腿”:饮食上遵循“三低一高”原则,即低脂、低糖、低盐、高膳食纤维,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油炸食品、甜品、酒精等;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同时配合适当的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已出现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目前,针对脂肪肝的药物主要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二甲双胍、调节血脂的他汀类药物,以及具有抗炎保肝作用的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需要强调的是,任何药物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滥用保健品,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定期复查是脂肪肝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每年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评估病情进展的情况。对于存在肝纤维化风险的患者,还需通过弹性成像等技术监测肝脏硬度变化。

五、预防胜于治疗: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防线

预防脂肪肝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爱好,避免超重和肥胖。对于成年人,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合理用药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尤其要注意的是,减肥应循序渐进,每月体重下降不宜超过2公斤,避免快速减肥引发肝损伤。

脂肪肝不是简单的“富贵病”,而是需要严肃对待的健康问题。通过科学认识、积极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逆转脂肪肝,守护肝脏健康。记住,健康没有捷径,规律的生活方式、定期的健康检查,才是远离脂肪肝的根本之道。

作者:杨潇瑾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