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每焚烧100吨垃圾,会产生3-5吨飞灰。这些飞灰因含有重金属、二噁英等有害物质,被归为危险废物,必须经过稳定化处理后才能填埋。但即便处理过,它们依然“松松垮垮”——密度低、体积大,运输时容易飘散污染环境,填埋还占地方。如何给这些“松散”的飞灰“瘦身”?我国科研团队找到了一个“压缩术”。

垃圾焚烧飞灰:占地方、易飘散的“麻烦户”

近年来,我国垃圾焚烧处理量激增。2001年,全国只有45座垃圾焚烧厂,年处理量275万吨;到2020年,焚烧厂增至463座,年处理量达1.46亿吨。随之而来的是飞灰产量飙升——2020年全国飞灰产量至少438万吨,且还在增长。

经过化学稳定化处理的飞灰(SFA)虽降低了毒性,但仍保持着“细、松、轻”的特性:颗粒细小如面粉,堆起来像蓬松的棉花,一刮风就容易飘散,运输时稍有颠簸就可能扬灰,工人接触后还有健康风险。更头疼的是,它们“占地儿”——同样重量的飞灰,体积是普通垃圾的几倍,填埋场很快就会被填满。

给飞灰“打包”:压实处理的关键技术

来自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尝试用“压实”给飞灰“瘦身”。简单来说,就是像用打包机压缩废旧纸箱一样,把松散的飞灰颗粒压成紧密的块体。实验发现,这一步能让飞灰密度翻倍,体积减少60%以上——原本需要3车运输的飞灰,现在1车就能装下。

关键是如何压得既紧又稳?团队测试了不同压力、湿度和保持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压力控制在100-200兆帕(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压2000公斤重物),湿度保持在10%-15%(类似潮湿的面粉),保持20秒左右,效果最好。这种条件下,飞灰颗粒被“挤”得更紧密,空隙大幅减少,密度从0.37克/立方厘米(类似泡沫)提升到0.8克/立方厘米以上(接近砖块)。

实验验证:强度达标,成本更低

压实后的飞灰表现如何?实验数据给出答案:压实后的飞灰块,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6.8兆帕(相当于能承受每平方厘米2.6吨的压力),符合MU10级灰砂砖标准——这意味着它们足够结实,运输和填埋时不会轻易碎裂。更重要的是,压实还能减少重金属的溶出:以铅为例,未压实的飞灰每升浸出液含0.12毫克,压实后降至0.05毫克,进一步降低了污染风险。

成本方面,传统处置方法每吨需要41.8美元(主要花在稳定剂上),而压实处理后,由于飞灰更紧密,稳定剂用量从3%降到1%,加上压实的能耗,总成本反而降低约26.5美元/吨。更关键的是,填埋场的寿命能从10年延长到30-40年,这对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尤为重要。

从实验室到应用:垃圾处置的“绿色升级”

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瘦身”。论文指出,压实后的飞灰块还能作为建筑材料(如路基、填埋覆盖层)的原料,实现“变废为宝”。不过,研究也提到,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不同焚烧炉(如炉排炉、流化床)产生的飞灰特性差异——比如炉排炉飞灰更细、更易压实,而流化床飞灰因含硅砂更硬,需要调整压实参数。

目前,团队已完成小批量实验(单次处理约1公斤),制成240毫米×240毫米×50毫米的“飞灰砖”。未来若推广,有望为我国垃圾焚烧飞灰处置提供一条“低成本、高效率、更环保”的新路径。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