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时候,我们搬到金山,在金山区一个荒地,也就是以前的绿化苗木基地做了三年的自然观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从拍虫子本身,变成了更喜欢“生态”的部分。城市生态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然万物的恢复力又到底是什么?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体验。做了三年的记录之后,这片荒地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彻底铲平了,我也就离开了这里——但是我留下了一些数据,从这些数据,反而拼凑起了一个关于“荒地”和“生态”的模糊形象,让我对生态学本身也开始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从去年开始,我才学会讲述一个空间与空间之中的万物在相互震动的生命故事。于是去年我们有幸和华师大的野外观测基地合作了,我也在这边做着自己日常的观察,有时候也可以看到学生们做的自己的实验课题。和我日常中作为爱好者使劲批判的城市生态学一塌糊涂的现状不同,其实无论是教材里,还是学术上,包括很多专业生态园林技术上,一百年前就有了合理的“再野化”技术,包括学生们今天在做的实验,其实早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或者说很前沿的,关于“城市生态学”部分可执行的生态修复方法,只不过限制我们的永远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其他问题罢了。事实上,生态学的发展是非常快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气候变化以及人们最迫切关心的生命健康问题,一个城市要不要“生态”早已经不是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就像对自然的一种漠视,对蛇类和昆虫的全面抵制一样,我们和生态学的接触有着太多的阻碍:这个专业不被人重视,大家都想要更有钱的工作,还伴随着非常漫长的修复工作以及没人愿意去干的又苦又累;而生态学的实验也很难被呈现,因为一些工业化的园林产业更加易于管理和符合我们远离自然的审美;换句话说,生态学发展到今天,只能进入到某些观鸟机构研学机构的导师介绍以及某个别些自然爱好者的科班崇拜中,从一种专业到专业的体现都很难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所以有这次机会,我也跟着去参加学生们的调查体验了一番。
首先,我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野外调查是真好玩啊!但是也真累。所以,怎么平衡这个东西?我觉得也挺有思考价值的。想起之前有一个国字头的研学机构,收一个人好几万,让这个人去当苦力给科学家提供数据,结果屁颠屁颠上当的还一大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大家对科学调查有时候真的是充满了一种理性崇拜,真的很想体验一把,但是很多人总想享乐式科研这就很没意思了,收这么多钱把人当电池说好听的是维持机构存续,说不好听的就是把科学调查当儿戏。至于这个国字头的机构,也是现在这些研学机构和公众科学其实最过分的一个地方:邀请人们参与到公众科学中来,本身是出于“科学”的目的,群众可以获得科学精神与思考基础,科学家们获得的是更多的数据和帮助,如果仅仅看到“钱途”,就急着贩卖焦虑和贩卖享乐,“科学精神”没有,实验数据也保密,这些服务消费和科学本身就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有些“科班”出身要急了,凭什么我们不能多赚钱,他们愿意花钱我们拿了钱不是两厢情愿?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在科学和爱好者之间搭好了一座好的桥梁吗?你说的“科考团“,真的科考团吗?你说的调查,你自己又得到了关于科学的什么呢?有时候并不是耽误大家赚钱,而是你赚钱的方法,真的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吗?当我站在学生们的实验样地旁边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如果说参加科考本身,那我们到底可以得到什么?是一种可以随便嘲讽任何自然爱好者的骄傲吗?某全女观鸟群是这样的。就在我被群嘲之后不久,一些朋友在后台留言,一看我说的那个群,马上就知道了是哪一帮人。一帮生态学科班出身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嘲讽全国各地的自然爱好者。最后很多自然爱好者都背上了一种“低人一等”的标签,导致很多爱好者不得不多参加几次“科考团”和“志愿调查”才能获得在自然圈子里发言的机会,尤其是昆虫爱好者,你必须发个新种发个论文才能跟科班出身的人平等对话,否则你就低头做人,每次我看到大家颤颤巍巍的样子就很好笑。我估计很多人都是为了在这个圈子里获得一把交椅才不得不去受苦受累的,尤其是想获得全女自然爱好者们承认的,你不去什么天南地北受苦折磨志愿营拿个勋章回来,你都不好意思说你喜欢观鸟这件事。虫圈的人更是天天巴结分类学家,恨不得明天就能发个新种,那我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到处宣扬我也是合格的“自然爱好者”了。然而,真正在做科学研究的人,做生态学研究的人,大部分并不这样。甚至他们和自然爱好者圈子都没什么交集。所以当我这样一个“初级自然爱好者”看到学生们的生态学实验基地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么好玩的事情为什么人们都不知道呢?科学调查其实真的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首先,“科考团”为什么会诞生,因为他们做的事情,的确是关于“科考”的。国内很多研学机构的导师的确大部分都是生态学出身,因为他们本科一定有一个实习就是去野外考察。选好一篇样地,做数据统计,采集标本,通过数据判断分析实验结果,这其中所有关于“科学”的部分都是非常好玩且极具思维训练价值的。不过,到最后来,能够成功变现的估计就只剩下采集这回事了。所以科考团变成了抓虫扫荡团,小昆虫学家不过是一个念教科书的小孩子,大一点的昆虫爱好者变成了发新种狂热症,观鸟人变成了鸟导给鸟塘带客人“鸟塘赚了钱人才不会让鸟死!”,说来说去,科学精神科班出身不过只是一点化学诱剂,赚了钱继续嘲讽爱好者,也就啥也不管了。那它又好玩在哪里呢?
科学本来就是一场思辨和推理的实地检验。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在科学考察的前面,因为只有这两点,才会让科考变得好玩。如果你只是去镀金,去采集,那么科考的复杂度和疲惫只会让你痛苦。当你领悟了科考是一个在折磨中掌握乐趣的过程,那你对任何自然观察本身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乐趣。最直观的对比就是:科考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悠闲自得的边走边玩,而是在一个地方需要深刻思考很久的一个漫长过程。举个例子。我们做假科考团,就是带你去抓虫子,抓完了玩腻了扔了。那如果你要考察一个地区的虫子和当地的环境,以及气候的关系,你要这么做?你要持续地观察。比如我们今天去看学生们做“城市林地的生态再野化实验”。那我们去做什么?我们要在一片区域,每一个面积相等的区域内,用不同的方式做城市入侵物种管理(1,不管理/2,轻微管理/3,彻底拔除入侵物种/4,表面砍除入侵物种/5,过度管理),然后在这几个不同的管理方式中,统计不同区域的入侵物种重现频率,本土植物的出现频率,不同植物之间的密度统计,它们的植株生长状态统计,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数据组合起来,你就知道你在做什么。甚至即便你不去做实验,你只是去观察,你也是在思考这不同的区域之间的关联和变化。甚至最有趣的部分在于:你不许动!你只能在这里做自然观察!你只能在一个城市荒地的4x4区域内,做最细致最专业的自然观察!!!是的,学生们说,这可能会很枯燥,但我却觉得,这是一剂良药。当他们一点一点地扒着幼苗鉴定每一种植物的存在状态的时候,我却在那里两眼一摸瞎,为什么我只是个爱好者,因为我只会找珍稀物种,只会加新,只会走马观花。而现在,我必须做一个“合格”的自然爱好者,我必须在这片限定区域内,做好一个数据收集的工作,你必须完成一个你能思考到的实验数据,当你越看越多,你会发现这个空间慢慢就变得生动和复杂起来了。这才叫科学调查。每一片16平米的区域内,有着大量的瓶尔小草,野大豆等“珍稀植物”,基本上占据了每一个样方的50%以上。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小蓬草,春飞蓬等入侵植物的密度也大有不同,每一块样方的本土植物出现的频率也不一样。最后每一片区域我们都可以找到30种以上的植物,而这个乐趣,也就开始变得慢慢累积起来了。不过痛苦也是有的,看多了你就眼花了,而且很多都是幼苗状态,实在是折磨人。蚊子要吃了你,雨天湿气太重,野外考察就是这样的。越看越多头越疼,但是为了数据,你必须要看到一个完整的数据表,这也就慢慢成了科考团里最不能拿去卖钱的部分——折磨人的部分。
所以,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科考团里最让我不爽的部分,就是只是骗大家是科考,但没人告诉你科考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他们对博物本身就要付最大责任。他们告诉你博物学是身份的标签,是贵族的象征,是高端人士对饭后甜点,但不告诉你接触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有趣的,和充满了挑战的过程。甚至他们也不会告诉你,过去的人会花多久来体验这个有趣而艰苦的过程,他们把你带到鸟点放录音就完事了。科考本身既有思辨的部分,也有痛苦的部分,但是很多人只把那钱带你享乐的部分提取了出来,最后还要大言不惭说我是某生态学专业的大佬,给你们的都是专业的东西。所以,为什么自然圈的乱象依旧愈演愈烈,很多从业者从不反省,再把罪责归结到购买焦虑的人身上。这些人有没有想过,当你在筛选你的同行一起向大众贩卖焦虑的时候,你又对你自己的专业产生了多大的伤害呢?当很多不再喜欢昆虫和鸟类的孩子告诉我说,大自然是一个非常无聊的东西的时候,我又该怎么讲述自然的故事呢?生态学是什么?就是大自然如何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的过程。吃饭的时候,我问学生们,生态学的学生们喜欢大自然的多吗?他们思考了一下,说越来越少了。来我们这里面试的生态学本科生硕士生也有好几个,我其实也很难再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本身带来的热情了。难道真的是就业环境差导致的吗?难道真的是社会内卷导致的吗?我相信很多的00后已经是有自己主见的人了,所以带我的几个学生他们在观察记录的时候非常认真,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个人可以喜欢大自然的那种本质的东西。包括很多的高中生也在询问,我报考什么专业才能去了解更多关于野外的故事呢?我想到这里,脑海中都是生态学学生们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和大家说你要误人子弟的劝告。但是我仔细思考了一番,生态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又觉得,这个答案我是可以说的:生态学是最有趣的科学,是最有前途的科学。前提是,你会如何看待它,看待自己,以及看到一种关于自然的未来。
回到前文中,生态学本身已经解决了很多关于生态修复的问题。我们所在的基地,媒体晚上都是几十只萤火虫,而在路的另一边人工管理的林地里,一只都没有。但是这些关于生态的东西很难进入到大众视野。一些领导曾经来这边考察,提过一些意见,一位有名的昆虫学教授以前带课,跟孩子们说你们努力当领导,就能保护更多的森林了,我们当时都笑了。然而这也不是事实的部分,当不当领导,很多东西也改变不了。那么生态学的未来到底该以什么方式进入未来视野?我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讲述自然的方式,依然没有成为一种可以让人接受的方式。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以,科考本身,生态学的本质,其实是我们理解大自然的本来状态,甚至在未来大自然远离我们之后,我们必须要去接触的东西。在海南三亚那位姑娘被某种蛇或者毒虫咬伤致死的时候,大部分在要求灭杀蛇类和虫子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我们去学习一下关于自然的信息,自然的故事,这本身就是我们对生态学的漠视。然后就是这个漠视,我觉得未来它应该会,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必须要接触的东西——因为你永远杀不死大自然,你只会变着法子杀死自己。只有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故事,你才会保护自己。今天懂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没事,将来懂这个道理的人一定会变多。所以,未来是AI的世纪,也是自然本质的世纪。
生态学是个从来没被好好发掘过的学科。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我们真正喜欢大自然的人都会成为生态学的学生。并不是只有某个专业的人才有资格说这句话,你只要去愿意持续地,受苦地,热爱地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并且思考它的存在本身,我们就都是生态学的学生。欢迎大家有机会可以一起和我们参与到科学调查的过程中来。
来源: 公众号:银河自然博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