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场普通的擦伤或手术后的创口,即便没有感染,也要好几周才能真正长好。而在动物世界中,一只猴子或老鼠在野外打斗中撕裂的伤口,却能在短短几天内结痂愈合,恢复如初。这种差距,并非只是看起来的错觉。

2025年,一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首次用严格的实验设计证实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人类的皮肤伤口愈合速度,平均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和常见哺乳动物慢近三倍。这一差异甚至存在于我们和最亲近的黑猩猩身上。

这不是简单的“伤口大、愈合慢”这么容易解释的问题。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隐藏在皮肤之下的深层进化谜题,为什么高度智慧的人类,偏偏在这样一项关乎生存的基本功能上退化了?难道这是一种演化的代价?

人类的皮肤伤口愈合速度比其他动物慢三倍(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实验证明人类愈合最慢

这项研究由日本琉球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研究团队系统比较了人类与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狒狒、苏氏猴和非洲绿猴以及啮齿类动物之间的伤口愈合速度。通过在这些动物背部标准化地制造直径40毫米的全层皮肤创口,并持续拍照监测愈合过程,研究者可以精准地量化愈合速率,以每天恢复的毫米数计。

结果显示,黑猩猩、猴类、老鼠等动物的伤口愈合速度平均为 0.613 毫米/天;而人类的伤口,平均每天仅愈合 0.25 毫米;无论性别、年龄、伤口部位如何,人类群体内的愈合速度差异都不显著,但与其他动物相比差距显著;黑猩猩和猴类之间无明显愈合速度差异,说明这种“慢”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人和动物在特定时间段内伤口愈合的进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项实验还特别验证了野外与实验室环境的差异是否影响愈合。结果表明,即使是在自然环境中受伤的野生狒狒,其愈合速度也与实验室中的个体相当,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的可信度。

“掉毛”和“流汗”让我们愈合变慢?

科学家们在论文中并没有简单把“愈合慢”归咎于生理缺陷,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复杂而深远的解释:这可能是人类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汗腺发达、体毛减少而付出的代价

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不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大部分体毛,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全身的小汗腺,让我们可以通过出汗实现高效的散热。这对在非洲草原上长跑追猎、迁徙逃避炎热的古人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适应优势。

然而,这也带来一个副作用——为了代偿失去毛发后的机械保护,我们的皮肤变厚、角质层更发达。这种结构虽然提供了更强的防护,却也使得皮肤伤口在再上皮化修复时需要更长时间。这就像修复一堵厚墙,需要搬运更多的砖块。

根据组织学研究,人类的表皮厚度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 3–4 倍,而皮肤厚度越大,愈合所需的时间越长,这在机制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愈合慢。

另一个关键机制是毛囊周围的干细胞数量。动物的毛囊密度越高,储备的修复干细胞就越多,愈合速度也越快。而人类由于体毛稀疏,毛囊数量大幅减少,相应的干细胞库也缩小。这意味着在皮肤受损后,人类可调动的修复资源更有限。

尽管黑猩猩和人类的毛囊密度在外观上差别不大,但黑猩猩的毛囊更大、毛更粗,内部可能储存更多干细胞。这或许也是为何他们的皮肤愈合速度仍然比人类快的原因之一。

从进化视角看,一个功能的退化往往是由于其生存压力被其他机制所抵消。研究团队指出,人类之所以能接受较慢的伤口愈合速度,可能正是因为我们逐步进化出了社会支持系统

总结

我们用流汗来降温、用皮肤来防护、用少毛来轻装上阵,同时也致使了愈合慢带来的风险——但我们可以互相照料、可以包扎清洗、可以用语言求助与合作。

正是这种综合性的适应,让我们成为在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物种之一。今天,了解愈合之谜,不仅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演化路径,也有望启发医学界在皮肤修复、伤口愈合与组织工程等方面寻找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 Matsumoto-Oda, Akiko, et al. "Inter-species differences in wound-healing rate: a comparative study involving primates and roden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92.2045 (2025): 20250233.

[2] Lux, Cassie N. "Wound healing in animals: a review of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Veterinary dermatology 33.1 (2022): 91-e27.

[3] Volk, Susan W., and Mark W. Bohling. "Comparative wound healing—are the small animal veterinarian's clinical patients an improved translational model for human wound healing research?." 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21.3 (2013): 372-381.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Denovo科普团队(褚宏伟 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杨超 博士)

审核丨赵宝锋 博士、辽宁生命科学学会会员

来源: Den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