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病(主要指乙型、丙型肝炎)的应知应会要点,旨在为患者、家属及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实用指导:

核心原则:

中西医结合:强调西医抗病毒治疗是基石,中医辨证施治作为重要辅助手段,两者优势互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病毒、减轻肝脏炎症、延缓或阻断肝纤维化/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癌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毒类型、疾病阶段(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并发症、患者体质、经济状况等综合制定。

长期管理:病毒性肝病(尤其是乙肝)多为慢性过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监测、管理和医患配合。

一、 西医防治要点(基石)

1. 预防是根本:

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尤其新生儿、高危人群)。丙肝暂无有效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避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确保医疗操作(注射、输血、手术、透析、口腔诊疗等)使用严格消毒的器具;纹身、穿耳等选择正规场所。

性传播:正确使用安全套;固定性伴侣;乙肝感染者性伴侣应接种疫苗。

母婴传播:乙肝阳性孕妇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母婴阻断(孕期必要时抗病毒治疗 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丙肝母婴传播风险较低,但仍需注意。

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输血史、静脉药瘾史、多个性伴侣、医护人员等)应定期进行乙肝五项(两对半)、丙肝抗体、肝功能检查。

2. 精准诊断与评估:

病原学检测:乙肝五项(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HBV DNA定量;丙肝抗体、HCV RNA定量及基因分型。

肝功能评估:血清转氨酶(ALT, AST)、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PT/INR)等。

肝脏损伤程度评估:

影像学:腹部超声(首选,经济方便)、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CAP,评估肝纤维化和脂肪变)、CT、MRI(必要时)。

血清学纤维化指标:APRI, FIB-4等(辅助评估)。

肝活检(金标准):在诊断不明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需要时考虑。

并发症筛查: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肝癌(定期甲胎蛋白AFP、超声等)。

3. 抗病毒治疗(核心):

目标:

乙肝: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追求临床治愈(HBsAg清除±血清学转换)。

丙肝:清除病毒,达到治愈(SVR12/SVR24)。

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医嘱):

乙肝:

核苷(酸)类似物 (NAs):恩替卡韦 (ETV)、替诺福韦酯 (TDF)、丙酚替诺福韦 (TAF) 等。优点:强效、低耐药、口服方便。需长期服用,不能轻易停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IFNα):适用于部分年轻、希望短期治疗(有限疗程)、追求临床治愈优势人群。优点:有免疫调节作用,部分患者可获HBeAg甚至HBsAg血清学转换。缺点:副作用较多(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需皮下注射,有禁忌症。

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s),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来迪派韦索磷布韦等(具体方案取决于基因型、有无肝硬化等)。疗程短(8-24周),口服,副作用小,治愈率高(>95%)。

治疗时机与指征:并非所有携带者都需要立即治疗。需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血清ALT水平、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年龄、家族史、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由专科医生判断何时启动治疗。切勿自行判断或停药!

治疗监测与随访: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HBV DNA/HCV RNA(评估疗效)、肾功能(部分药物)、肌酸激酶(部分药物)、AFP、超声等。

评估疗效、药物副作用、耐药情况、疾病进展。

即使达到病毒学抑制(HBV DNA测不到),仍需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和定期随访(通常每3-6个月)。擅自停药有导致肝炎复燃甚至肝衰竭的风险!

二、 中医防治要点(重要辅助)

1. 核心思想: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病多属“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病因病机复杂,常涉及湿热疫毒内侵、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

关键:必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进行个体化的辨证分型,再遣方用药。没有“万能方”!

2. 常见证型与治则(示例):

肝胆湿热型:身目黄染、胁肋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厌油、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方药: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加减。

肝郁脾虚型:胁肋胀痛或隐痛、情绪抑郁或急躁、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治则:疏肝健脾。方药: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气滞血瘀型:胁肋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治则: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治则:滋补肝肾。方药: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多见于晚期):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腹胀纳呆、大便溏泄、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治则: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3. 中医的作用与优势:

改善临床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胁痛、失眠、情绪异常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保肝降酶退黄:部分中药(如五味子、垂盆草、水飞蓟素、丹参、茵陈等)及其制剂(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宾等)具有一定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降低转氨酶、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抗肝纤维化: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中药(如丹参、桃仁、鳖甲、莪术、冬虫夏草等)及其复方制剂(如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等)在实验和部分临床研究中显示有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胶原降解、延缓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需长期服用,疗效需个体化评估。

调节免疫功能:扶正固本、益气养阴类中药可能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黄芪、党参、白术、灵芝、女贞子等)。

减轻西药副作用:如干扰素引起的白细胞降低、发热、乏力等,中药可辅助调理。

4. 中医应用注意事项:

必须在正规医院中医肝病科或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购买“保肝药”、“偏方”、“秘方”。

告知中医师正在使用的所有西药(尤其是抗病毒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例如,甘草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水肿、高血压、低血钾);某些中药可能影响肝药酶活性。

警惕中药肝损伤:任何药物(包括中药、中成药、保健品)都有潜在肝毒性风险。用药期间仍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如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等,立即停药并就医。

辨证准确是关键:药不对证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例如,湿热证用温补药,会助长湿热;阴虚证用燥湿药,会耗伤阴液。

疗程与评估:中药起效相对较慢,需要一定疗程。定期复诊,由医生评估疗效和调整处方。

三、 生活方式管理(共同基础)

1. 绝对戒酒:酒精是肝脏的明确毒物,会显著加速肝病进展(肝炎->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任何阶段、任何类型的肝病患者都应严格禁酒。

2. 均衡饮食:

充足优质蛋白:鱼、瘦肉、蛋、奶、豆制品,利于肝细胞修复。

丰富维生素矿物质: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种类和量)。

适量碳水化合物:主食粗细搭配,避免过量精制糖。

低脂饮食:减少油炸、油腻食物,控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如有脂肪肝,需更严格控制。

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腌制、霉变食物。规律进食,七八分饱。肝硬化患者需根据情况调整蛋白和盐的摄入。

3.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证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

4. 适度运动:根据体能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避免剧烈运动。肝硬化失代偿期需限制活动。

5. 保持心情舒畅:中医强调“肝主疏泄”,情绪抑郁、焦虑易导致肝气郁结,不利于病情。学会调节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6. 避免滥用药物:包括西药(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伤肝)、中药、保健品、减肥药等。所有用药需咨询医生。

7. 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避免血液、体液接触传播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伤口和月经用品;家庭成员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四、 重要警示与提醒

1. 抗病毒药是“生命线”:对于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尤其乙肝),按时按量服药、长期坚持、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核心。擅自减量或停药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2. 中西医结合≠随意叠加:务必在正规医院具备肝病诊疗资质的中西医结合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协同性。避免不同医生开药重复或冲突。

3. 警惕虚假宣传:勿轻信“祖传秘方”、“彻底根治乙肝/丙肝”、“不用抗病毒药”等不实广告。丙肝DAAs可以治愈,但乙肝目前尚不能普遍根治(追求临床治愈需在专科医生评估指导下进行)。

4. 定期复查是生命保障:即使无症状、感觉良好,也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AFP、影像学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耐药、肝炎活动、肝硬化进展、早期肝癌)。

5. 肝硬化/肝癌高危人群加强监测: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年龄较大、男性、病毒载量持续高等因素的患者,需缩短监测间隔(如每3个月AFP 超声)。

6. 及时就医信号:出现明显乏力、食欲极差、恶心呕吐、腹胀(尤其进行性加重)、尿色加深如浓茶、皮肤巩膜黄染、牙龈鼻腔出血、下肢水肿、意识模糊(肝性脑病征兆)等,立即就医!

总结:

中西医结合防治病毒性肝病是一项系统工程。西医抗病毒治疗是基石和关键,必须坚持规范用药和长期管理。中医辨证施治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在改善症状、保肝抗纤、调节免疫、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所有治疗的基础。患者应充分了解疾病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严格遵守医嘱,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延缓进展,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