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病号的新危机
有着20多年结肠癌病史的许先生,一直严格遵循医嘱复查化疗,将病情稳稳控制在安全线内。然而今年3月的一次常规复查中,上腹部核磁像突然敲响的警钟 —— 报告显示其椎管内出现强化结节灶。
谨慎的许先生不敢大意,立刻前往湖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就诊。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个病灶紧紧挨着脊神经和脊髓,骨软组织科立刻联系神经外科程浩峰教授会诊。
程浩峰教授分析,病灶为神经源性肿瘤的可能性大,手术切除是唯一治疗方式,但考虑到许先生有恶性病史,必须警惕结肠癌远处转移的可能,这就像对待一件易碎的古董,治疗的每一步都需谨慎规划。
二、微创手术困局
许先生随即转入神经外科。以唐智教授为首的团队展开细致的“病情地图绘制”。影像学资料显示,这个单发且边界清楚的病灶,正像逐渐膨胀的气球挤压着周围脊髓和脊神经。
“若放任不管,就像水管被持续压迫到完全阻断。”唐智解释,这可能引发大小便失禁、下肢截瘫、性功能障碍等严重问题。
传统全椎板手术如同“拆墙式维修”,需大面积破坏椎体结构,术后患者往往要卧床数周。而唐智团队采用的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就像通过“钥匙孔”完成精细操作 —— 仅切除病变侧半侧椎板,在尽可能维持脊椎结构稳定、减少组织损伤的前提下切除肿瘤。
这场耗时不足 3 小时的“拆弹行动”异常顺利,术后第一天许先生就能自主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能力未受影响。
三、技术革新的核心优势
神经外科主任任年军介绍:“传统全椎板手术会广泛损伤棘上韧带、棘突及椎板等脊柱中后柱结构,导致术后脊柱稳定性下降,甚至引发畸形。”
而半椎板入路仅切除病变侧棘突根部和半侧椎板,完整保留棘上韧带、棘突体部、棘间韧带、健侧椎板及对侧肌肉附着点,最大程度维持了椎体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如同为脊柱撑起“稳定保护伞”。
四、医学进步的温暖承诺
“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为了让患者少受一天罪。”任年军道出医者初心。如今,半椎板入路技术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打开康复“快速通道”—— 不仅减少身体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更显著减轻了经济负担。
许先生的故事就像一个温暖的注脚,提醒着我们:在对抗疾病的路上,医学正以科技为笔,不断书写着更温柔的解决方案。对于有肿瘤病史的人群,定期复查如同为健康筑起的 “预警雷达”,而微创技术的发展,则为生命修复提供了更精准的“修补工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肿瘤医院 程浩峰 谢舒萍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肿瘤医院 程浩峰 谢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