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遛狗的时候,是否会听见有人开玩笑的说,你的狗长和你得好像哦!这你还别说,这还真有几分道理。难道我们在挑选狗狗的时候,真的挑了另一个自己?还是说朝夕相处下,我们和狗狗默契得连长相和性格都会趋于一致?
你和你的狗长得越来越像了(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认真研究这种人宠之间的撞脸现象,最近,两项由心理学家主导的研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令人惊讶的答案。它们发现,人和狗不仅可能在外貌上相似,甚至在性格、情绪和体重上也可能渐渐趋同。
外貌相似:不是巧合,而是可重复的实验结果
2009年,一项由日本心理学家研究团队进行的实验设计,首次精确定位了人犬外貌相似的关键区域——眼部。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选取45对犬主照片,并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照片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有的只显示眼睛,有的则遮住眼部,仅露出口鼻区域,再让一组陌生观察者尝试为人和狗配对。结果令人震惊,当照片中只显示人和狗的眼部区域时,参与者配对成功率依然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而一旦遮住眼睛,这种配对力便迅速下降。
主人与狗的相似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这说明人和狗之间长相相似,并非整体面容上的笼统印象,而是眼周结构——如眼型、眉弓、眼距等——成为主要识别特点。而这些细节,恰恰是人类用来判断个体亲缘或性格特征的核心视觉区域。
不仅如此,2024年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一篇综述汇总了15项实证研究,发现外貌相似性在某些犬种中表现更为显著,尤其是纯种犬。这可能与纯种犬面部特征相对稳定、可预测性高有关。研究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性的发型与其所养犬种的耳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趋势,长发女性更偏好长耳犬,短发女性则倾向短耳犬。
狗和他们主人性格也同频
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发现,人与他们的狗之间,不仅在面孔上存在可观察的对应,在性格维度上也常常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研究者发现,许多狗主人都认为自己的狗在性格上与自己相似。特别是在外向性、焦虑倾向、社交性这些人格特质上,人和狗之间的往往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比如,一位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的主人,很可能养着一只对陌生人也格外警觉的狗。而一位活泼开朗的人,则可能拥有一只热情洋溢、见人就扑的狗。这种感知不仅仅是主观印象,一些研究引入了第三方评估者,对主人和狗的行为进行独立打分,也发现了类似的模式。
其中一项经典实验对190对狗与主人的组合进行调查,发现两者在人格维度上的相关系数普遍达到0.3左右,而神经质甚至接近0.5,说明焦虑、情绪波动等特质在狗与主人之间传递得尤为明显。有趣的是,这种关联并不一定是主人单方面塑造了狗的性格。在共同生活过程中,狗也可能反过来影响主人的情绪状态。例如,一只容易惊吓的狗可能会让主人变得更加警觉甚至焦虑,而一只稳定、反应灵敏的工作犬,则可能让主人感觉更有掌控感,从而减少情绪波动。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相似是因为人在选择狗的时候就倾向于挑选与自己合得来的类型,也就是所谓的选择导致的相似性。在纯种犬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因为不同犬种通常有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比如边牧聪明勤奋,金毛温顺友善,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从而构建了性格上的共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相似是日积月累相处的结果,也就是共同生活导致的同化。通过日常的互动、训练、奖惩机制,以及情绪上的同调反应,人和狗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可能在无形中慢慢趋同,形成一种彼此塑造的动态关系。
虽然许多研究支持人与狗在性格上的一致性,但并非所有实验都能稳定地复现这些结果。例如,在新收养狗两个月内的调查中,狗与主人的性格相关性极低,也就是说短期共处并不足以带来性格对齐,时间和互动才是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人与狗是否相似,不仅取决于当初的选择,还取决于之后的相处方式。
归根结底,人和狗之间的性格同频,既可能源自本能的选择,也可能是在共同生活中一点一滴磨出来的默契。而无论是哪种方式,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联结。
我们为何偏好相似的伴侣?
当科学家把人-狗撞脸与性格相似的现象摆上实验台后,紧随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这种相似会出现?在2024年的综述文章中,研究者把答案概括为两条互补的路径——“选择导致的相似性”与“长时间接触的相似”。
心理学早已证明,人类倾向于喜欢与自己外貌或气质相近的对象,这一效应可追溯到“熟悉总带来好感”和“自我相似偏好”。在人际关系里,相似的伴侣能减少冲突、提高协作效率,把这套策略外推到跨物种伙伴,同样可能提升相处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感。更何况,人犬相处的历史已逾3万年,狗在驯化过程中获得了对人类社交线索高度敏感的能力,成为我们读得懂的伙伴——选择一只像自己的狗,无疑加速了这种跨物种默契的建立。
随着共同生活的推进,人-犬会在情绪与行为上出现情感共同调节——主人高神经质,狗更易表现出焦虑;反过来,焦虑犬又能让主人变得更警觉。长期互动中,双方不断在奖惩、模仿、共同活动里调节彼此,于是外向的主人逐渐拥有社牛犬,而规律运动的主人也可能和狗一起保持苗条身材。这条长时间接触的相似路径解释了那些领养初期相关性很低、却在多年后愈发同步的性格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两条路径并非非此即彼,纯种犬配对实验支持选择假说,新收养样本的低相关性暗示时间因素,而大样本纵向证据仍然缺乏——研究者呼吁更长时程的追踪,以理清到底是谁在塑造谁。
结尾
科学研究表明,人和狗之间的相似性不仅限于“脸”,还深藏在共同的性格脉络、情绪节奏和生活方式之中。这种相似可能源自我们的本能选择,也可能在朝夕陪伴中悄然成形。
参考文献:
[1] Bender, Yana, et al. "Like owner, like dog–A systematic review about similarities in dog-human dyad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33 (2025): 112884.
[2] Nakajima, Sadahiko. "Dogs and owners resemble each other in the eye region." Anthrozoös 26.4 (2013): 551-556.
[3] Roy, Michael M., and JS Christenfeld Nicholas. "Do dogs resemble their own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5 (2004): 361-363.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Denovo科普团队(杨超 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来源: Den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