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架小型无人机贴着居民楼低空飞行,高度不足120米、速度仅5米/秒(约18公里/小时)、面积不到1平方米时,传统雷达往往“看”不清,这时候智能光电探测系统(EODS)成了“空中守门员”。但问题来了:这类“低慢小”目标移动时,系统如何将追踪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粗细”的1毫弧度(约0.057度)内?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锁定威胁。

追踪延迟:传统方法的“致命短板”

光电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目标,计算其与画面中心的偏差(脱靶量),再通过伺服电机调整镜头方向。但现实中,图像处理器受帧率、分辨率限制,输出的脱靶量信号总比实际位置慢一拍——就像用手机连拍时,按下快门到画面显示总有零点几秒延迟。这种“时间差”会导致系统“手忙脚乱”:当目标已经移动时,系统还在根据旧位置调整,结果要么“追过了头”,要么“跟不上”,最终追踪误差可能超过1毫弧度,影响锁定效果。

此前提升精度的方法各有局限:优化控制算法的没考虑图像延迟,改进图像识别的难适配不同运动平台,调整机械结构的在快速响应上“力不从心”。如何让控制、图像、机械三部分“协同作战”,成了关键难题。

给“时间差”装个“预言家”:新方法的核心突破

国防科技大学的团队找到了突破口——让系统“预判”目标位置。他们设计了一套“复合控制”策略:首先建立机电驱动模型,像给伺服电机做“全面体检”,分析其电磁特性和运动规律;接着将速度控制与图像稳定结合,减少机械振动对成像的干扰,让画面更“稳”;最关键的是,为脱靶量的延迟设计了“改进分段插值滤波器”。这个滤波器就像“时间预言家”,通过前几帧的位置数据,推算目标下一时刻的位置,提前调整镜头方向。

举个例子:目标每秒移动5米,原本系统要等脱靶量信号到了再调整,现在通过插值滤波,能根据前两帧的位置“猜”出目标下一秒的位置,提前转动镜头,把“追不上”的误差缩小。

实验验证:10次追踪7次“精准命中”

团队在双轴伺服平台上模拟了真实场景:追踪距离100米(约3个篮球场长度),目标面积1平方米(类似小型无人机),速度5米/秒。以“追踪误差≤1毫弧度”为“锁定成功”标准,结果显示:传统方法10次追踪只有4次达标(概率41.6%),而新方法10次中有7次成功(概率66.7%),射击精度相比传统方法提高了37.6%。

从实验室到现实:守护城市空中安全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是数据提升。论文指出,通过机电-图像-控制的协同优化,系统能更稳定地追踪“低慢小”目标,未来可应用于城市安防的无人机反制、军事领域的目标瞄准等场景。比如在大型活动的空中安保中,系统能更快速地锁定可疑飞行器,为后续处置争取时间。

当然,技术仍有优化空间。论文提到,当前实验基于双轴平台,实际复杂环境中(如颠簸的车载平台),振动和干扰可能进一步影响精度,需要结合更多场景验证。但至少,这一步让“空中守门员”的“扑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