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瓷器,漆器的国家。
丝绸中的极品——锦
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化学试题的选择题第一题:
云锦,锦,在字典里的解释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丝织品,为什么是金字旁呢?《说文解字》中说,“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金,在这里不表义、只表音;表义的是帛(bo),丝织品的总称。《释名》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值得一提的是,襄邑是地名,在河南睢县。
我们常说绫罗绸缎,实际上,“锦”是古代丝织物中技术水平最高的织物,是属于皇帝和高级官员的尊贵物品,是古代最珍贵的面料,有软黄金的美誉,是中国奢侈品的“鼻祖”。
云锦,又名南京云锦,江苏省南京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云锦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我们都知道瓷器的英文名是china,如果你问一个高中生,陶和瓷有什么区别?大概率他是不知道的,因为化学课本上没有。然而作为郏县人,却不可不知郏县厚重的陶瓷文化: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的专利,而瓷器则不同,是我国的独创。陶和瓷主要在两方面不同:一是原料,二是温度。陶器使用的原料是易于取材的普通黏土,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瓷器使用的则是更为纯净细腻的瓷土,烧制温度在1200℃—1400℃。陶器吸水性较强,而瓷器几乎不吸水。其实还有一种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炻器”,古代称之为“石胎瓷”,烧制温度通常在1100℃到1300℃之间,因此更接近“瓷器”,如紫砂壶。下图为郏县黄道窑遗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发明漆器)******的国家——**这句话应该写入化学课本。
上图为曾侯乙的漆箱。
**漆器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盛唐时期,漆器工艺传到日本后备受推崇,并被日本人发扬光大。自宋代之后,华夏漆器业尤其是在漆器贸易上,落后于日本。16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当时实施了较为严格的海禁政策,中国对欧洲商人的贸易限制较多,使得直接采购中国漆器变得困难。而当时日本正处于日本战国末期到安土桃山时代(1568-1600),社会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对葡萄牙和荷兰商人来说,长崎等港口是主要的贸易中转站。葡萄牙和荷兰的航海路线在16世纪集中于东南亚和日本,他们在日本建立了重要的贸易据点。也正是这种便利的贸易网络使得直接从日本获取漆器比绕道中国更为高效。当时,日本不仅出口本国生产的漆器,还可能转出口部分从中国进口的漆器。这种中介贸易使欧洲人误以为所有漆器都来源于日本,进一步加深了“日本漆器”的“错误”认知:误认为漆器来自日本,所以用japan来代指漆器。
生漆中有一种物质能让木头脱胎换骨成珠宝,把餐具变成传家宝,甚至让现代化学博士怀疑人生。没错,它就是漆酚!
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用一种物质来代表中国文化,那就是玉。”2019全国高考Ⅱ卷数学题出现了“独孤信印”,主要考察“半正多面体”。化学可以考察其物质组成: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的煤精是无机物。(错)煤精石又称煤玉、黑碳石、黑宝石。为黑色不透明,光泽强的有机宝石。
来源: 公众号:趣味科学体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