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两毫升溶液,就能铺出一平方米的太阳能薄膜。”当姚冀众博士展示钙钛矿样品时,不少观众忍不住低声惊叹。这样一种轻薄、高效、灵活的材料,正是他和团队多年来不断突破、刷新13次世界纪录的成果。而今,这项前沿技术正悄然改变光伏产业的未来图景。
6月23日,由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西湖区科协、西湖区科技局等共同主办的“新质学堂”第二季第五期活动在普华科创中心举行。
作为本期主讲嘉宾,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姚冀众带来钙钛矿这一“阳光捕手”的前沿解读。从科学原理到产业化进程,从技术挑战到未来图景,这场分享不仅展现了一种材料的无限潜力,更让人看见一位青年科学企业家的远见与执着。
活动伊始,主持人通过趣味互动“新质猜猜乐”点燃现场氛围。四位听众通过答题竞猜,逐步揭开钙钛矿的神秘面纱:人工合成的晶体结构、原子排列规则有序(类乐高)、高效吸光发电能力、弱光环境表现优异、可制彩色透明组件、应用场景广阔(如为无人机、帐篷供电)。这一环节生动展现了钙钛矿在成本、效率和适用性上的独特优势。
姚冀众的主题分享系统梳理了光伏技术的发展脉络。他介绍,传统晶硅太阳能电池虽占据主流市场,但存在能耗高、产业链长等局限。而钙钛矿作为第三代光伏材料,仅需两毫升溶液即可涂布一平方米的发电薄膜,合成钙钛矿的能耗是合成硅材料的百分之一,且理论转化效率更高。“钙钛矿像不挑食的阳光捕手,阴雨天也能稳定发电。”姚冀众展示样品时强调。其团队研发的钙钛矿组件已13次刷新世界效率纪录,并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如纤纳光电杭州总部园区的彩色光伏幕墙、衢州全球首座水面钙钛矿电站等。
针对行业关注的材料稳定性问题,姚冀众坦言:“材料更新速度远超寿命评估体系,这是最大挑战。”为此,团队通过加速老化实验模拟极端环境,并开发纳米封装技术,成功将组件寿命从几天延长至十年以上。他特别指出,钙钛矿与晶硅的叠层技术有望将转化效率提升至43%-45%,为光伏产业开辟新赛道。
在“新质Q运会”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一位光伏从业者关注叠层技术的商业化节奏,姚冀众回应:“晶硅与钙钛矿的协同效应将创造1+1>2的效益。”关于环保疑虑,他解释钙钛矿生产全程零排放,所含微量铅以稳定化合物形式存在,且回收率超95%。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王以淼则从政策角度展望,钙钛矿契合“双碳”目标,有望在建筑一体化、沙戈荒电站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活动现场,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今天姚冀众的分享,让我们认识到**钙钛矿技术是新能源领域的新兴技术。我们需把握新能源发展的趋势方向。**地方应关注产业技术进步趋势,合理布局产业规划,紧跟技术创新潮流,抢占新市场机遇,为新技术、新产业提供必要支持。**同时,创新创业需坚守长期主义。**姚冀众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创业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坚持和专注,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才能将前沿科技转化为产业变革的力量。
周国辉强调,姚冀众的故事同时给我们带来思考:一是科研与科普应当紧密结合。越是前沿、先进的技术,越要加强科普,能够有效减少后续产业推广中的困扰。二是发展叠层技术,拓宽发展空间。建议重点推进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研发,通过优势互补形成技术协同效应。三是AI赋能与区域协同创新双轮驱动。利用人工智能加速材料研发与工艺优化,同时构建基于气候特征的区域协作网络,实现差异化技术路径与产能布局。四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打通从研发到市场的通道,政府及产学研组织需聚焦未来技术,提供平台支持,帮助企业补短板、拉长板。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