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欧阳琳主任医师、周超主任医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邹静波主任技师
在众多的艾滋病感染个案中,总有一个身影若隐若现,它就是毒品!但新旧毒品在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上却大相径庭,传统毒品吸毒者常常通过共用针具,引起艾滋病病毒经血液传播,而新型毒品吸毒者常常致幻后发生不可控的高危性行为,导致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大增。染上毒品,无论当下是否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几乎都是不可逆转,因此切断毒品的来源对艾滋病的预防来说也显得尤为关键!
据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24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新发生的药物滥用以合成毒品占绝对优势,35岁及以下人群是重点关注对象。18岁以下药物滥用人群数量同比明显增加,依托咪酯(多隐藏于电子烟)滥用成首位占比。
为寻求刺激、逃避现实压力,或走捷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在猎奇心理或无知状态下,人们容易被网络或朋友诱导、怂恿而尝试一些新鲜刺激或他们认为“无害”的物品。这种错误尝试让他们陷入毒品与艾滋病的双重深渊。
远离“毒”与“艾”的陷阱,预防是关键!
1、学习知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新型毒品极具伪装性,艾滋病感染者已波及各年龄段和普通人群,毒品和艾滋病距离我们并不远。主动学习禁毒防艾相关知识,了解可能涉毒或发生艾滋病感染的场景,提高对毒品防范和疾病感染的认知。
娱乐场所的复杂性:一些新型毒品通过娱乐场所“内线”流通,意识混乱后可能发生性乱、被性侵等高危性行为;应警惕进入低俗、鱼龙混杂的娱乐场所。
社交网络的不安全性:社交平台的一些涉毒涉黄的暗语和体验可能引发好奇和模仿;通过网络易接触获取非法物质,社交软件交友是青少年感染艾滋病非常重要的途径;
熟人朋友的不确定性:你无法完全了解他人的经历和朋友圈,即使是你的熟人、朋友、同学,也可能利用你的信任关系让你尝试一些有危险的行为。
2、预防为主,掌握禁毒防艾相关生活技能
识别风险的技能:识别毒品伪装性及毒贩伎俩,识别不安全性行为;持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警惕。
拒绝诱惑的技能:不要相信来源不明的“特效”物质;贪便宜走捷径可能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遇到困难挫折,出现负面情绪,学会接纳自己的正常反应,通过正确途径释放压力,比如运动健身、放松冥想、好友倾诉、日记绘画、电影听歌等形式。
懂得自救及求助的能力:发现自己可能接触或吸食毒品及时远离并向家人和警察求助;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可在72小时内寻求艾滋病暴露后预防,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请牢记:毒品的本质就是成瘾性,绝不尝试第一口。
艾滋病感染者外表看不出来,保护好自己是关键。
转载自重庆疾控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远离“毒”与“艾”的陷阱,预防是关键!》,经征得作者同意,转载时标题和内容有修改,禁毒和防艾宣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来源: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