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舶,其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是海洋环境的一大“隐形杀手”——其中90%以上是难溶于水的NO,传统海水洗涤技术只能去除不到10%的NO。近日,我国山东大学团队提出了一套“海水+过硫酸钠+尿素”的复合脱氮方案,不仅能高效“吃掉”NO,还能减少二次污染的硝酸盐排放,为船舶尾气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船舶脱氮难题:NO像“油滴”,海水洗不净
船舶尾气中的NO难溶于水,就像油滴浮在水面上,传统海水洗涤技术只能通过物理溶解“带走”少量NO。为了让NO“溶解”,工程师常添加强氧化剂,但部分氧化剂成本高、毒性大,不适合船舶使用。
山东大学团队盯上了两种“安全选手”:过硫酸钠(Na2S2O8)是一种环保型强氧化剂,稳定性好、成本低;尿素则是常见的碱性还原剂,能将NO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减少二次污染的硝酸盐。但问题来了:船舶上最易得的载体是海水,这套“过硫酸钠+尿素”组合在海水中效果如何?
海水是“助攻”:自由基更多,反应更稳
实验发现,海水不仅是“载体”,更是“催化剂”。海水中的氯离子、碳酸氢根等成分,能与过硫酸钠分解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₄⁻)、羟基自由基(·OH)反应,生成更多活性自由基(如·Cl、·CO₃⁻),就像给反应“加了把火”。数据显示,使用海水载体时,NO的归一化浓度(出口浓度/进口浓度)最低降至0.099,比去离子水体系低了22%,相当于每升溶液能“吃掉”0.108克NO。
温度、浓度怎么调?最优参数有讲究
团队测试了多个关键变量:
温度越高越有效:从20℃升到70℃,NO的归一化浓度从0.867降到0.143,吸收量从0.012g/L涨到0.095g/L。这是因为高温能激活过硫酸钠,生成更多自由基。
过硫酸钠加0.1mol/L最划算:浓度低于0.1mol/L时,自由基不够用;超过0.1mol/L后,效果提升有限,性价比最高。
尿素加0.5mol/L刚好:尿素能“吃掉”反应中间产物(如NO₂⁻),避免NO再生。但加太多也没用——超过0.5mol/L后,效果不再提升。
pH=8最理想:pH太低(4-7)或太高(8-11)时,自由基活性下降;pH=8时,自由基浓度最高,脱氮效果最好。
二次污染少:尿素“拦截”硝酸盐
更关键的是,这套方案解决了传统氧化法的“后遗症”——大量生成硝酸盐(NO₃⁻)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实验显示,添加尿素后,硝酸盐浓度从无尿素时的194.54mg/L降至14.93mg/L(符合国际海事组织60mg/L的标准)。尿素就像“拦截员”,把氧化生成的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既脱氮又环保。
未来:船上就能用的“绿色配方”
目前,团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下一步将探索实际船舶尾气中的复杂工况(如同时存在SO₂、高湿度等),优化参数。“海水是船舶最易得的资源,过硫酸钠和尿素成本低、易储存,这套方案有望直接应用于现有洗涤设备。”研究人员表示。
从“洗不净”到“吃得掉”,从“污染水”到“环保水”,这套“海水+过硫酸钠+尿素”的组合,或许能让船舶尾气中的NO“消失”得更彻底,为海洋环境撑起一把更有效的“保护伞”。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