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湖南大学美育支教团队来到白箬铺桃林小学,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传说有色”文化习俗色彩课程。本次活动是“白箬织色”儿童美育系列课程的一部分,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探索中国传统民俗色彩的奥秘。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儿童的课余生活,更点燃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课程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拉开序幕。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传奇,孩子们被五彩石的神奇力量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魔法世界。故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巧妙引出了民俗色彩的主题。

通过展示各种传统民俗物品的色彩,孩子们学习到这些颜色如何来源于大自然和生活。例如,醒狮身上的红色象征热情和勇气,黄色代表智慧和力量,蓝色寓意深邃和宁静。孩子们积极参与问答,分享自己对颜色的感受。

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孩子们开始动手创作民俗色彩画。同学们观察民俗娃娃、艾草锤等民俗物品,从色卡上找到它们的颜色,剪贴到画纸上,再运用这些颜色以及物品中的元素,创作出童真有趣的民俗画作。

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出了他们色彩搭配的创意、以及对民俗色谱的理解。最后,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的民俗画,描述物品的色彩发现和创作思路。孩子们在分享中收获了自信和成就感。

本次美育课程通过互动体验,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新活力。吸引更多外部关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课程通过互动问答和视觉导赏,让孩子们理解:色彩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课程强调“观察自然、感受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鼓励孩子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日常,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传说有色”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颗种子,在白箬铺播下文化传承的希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让更多乡村儿童在色彩中绽放梦想。

来源: 中国流行色协会湖南大学色彩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