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一名护士,我曾是“牙套大军”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托槽磨嘴的烦恼、钢丝松动的慌乱,以及摘下牙套那一刻的雀跃与忐忑。
戴牙套前,我以为只要熬过两年“钢牙”期,就能拥有一口整齐的牙;
戴上牙套后,我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矫正期清洁:钢丝缝隙里的“持久战”
我的弯路:刚戴上牙套时,我曾天真地以为普通刷牙就够,刷得越用力越干净。直到牙龈被硬毛牙刷刷出了凹痕却还是红肿出血,牙齿根部暴露,一碰冷水就酸疼。医生告诉我:“牙刷不是钢丝球,牙齿也不是锅底!小头软毛牙刷才是正解!托槽周围堆积的菌斑正在刺激牙龈!”我才如梦初醒。
我的利器:
正畸牙刷/V型刷:刷毛中间凹进去的设计,能同时包裹托槽上下缘清洁,效率翻倍。
牙缝刷:对付钢丝下方和牙齿邻面死角的神器。不同尺寸可选,每天饭后耐心“钻一钻”,食物残渣无处遁形,缝隙干净了,口腔才能健康!
冲牙器:水柱能冲走大块残渣,是牙刷和牙缝刷的绝佳辅助工具,尤其适合懒人或者时间紧的时候。但记住,它不能替代物理刷牙清除牙菌斑。
含氟牙膏+漱口水:正畸期间牙齿脱矿风险高,含氟产品是加固牙齿防线的必需品。
2. 正畸保护蜡是“应急天使”——钢丝扎嘴的救星
我的惨痛经历:刚上牙套时,牙套上的钩子、弓丝末端总是磨得我满嘴溃疡,疼到连饭都吃不下。
我的急救法:准备一份正畸保护蜡,搓软按在磨嘴处,立刻形成保护层。就像新鞋磨脚贴创可贴,小小一块蜡,能让你舒服熬过适应期。
3. 保持器:摘了牙套才是“下半场”的开始
我的血泪教训:刚摘下牙套那半年,我还能坚持全天佩戴保持器。后来觉得“好像挺稳固了”,就只在晚上戴。仅仅几天,下排一颗牙齿就悄悄移位了。吓得我立刻恢复佩戴时长,幸好及时“扳”了回来。
我的忠告:牙齿是有记忆的,终身保持并非危言耸听。即使几年后感觉稳定,也建议每周戴几晚巩固效果。保持器易染色,别戴着喝咖啡、茶、红酒;每次戴完要刷干净。弄丢或损坏?马上联系正畸医生重做!拖延就是给牙齿“叛逃”开绿灯!
4. 日常护理:简单事里藏着大学问
“巴氏刷牙法”不是玄学:看着患者们横七竖八地刷牙,我常忍不住上手指导。将牙刷45度角朝向牙龈沟,小幅度水平颤动清扫牙菌斑,再拂刷牙面。别太用力,牙龈萎缩很多是“刷”出来的。每次至少3分钟,早晚各一次。“牙套大军”每次至少5分钟!
牙线/牙线棒:邻面清洁的“守门员”。牙刷只能清洁60%的牙面,剩下40%的邻面蛀牙,全靠牙线。即使不矫正,牙缝也是蛀牙和牙周病的重灾区。我习惯使用牙线棒,刮过牙缝侧壁时那种“咯噔”的干净感,是牙刷无法替代的安心。
舌头也要“扫一扫”:舌尖偶尔轻舔牙齿表面,如果感觉粗糙,往往暗示牙齿表面不够洁净,但牙齿清洁的另一重点常被忽略——舌头。舌苔是细菌滋生的温床,也是口臭的重要来源之一。现在刷牙结束前,我会顺便用牙刷背面自带的软刷或专用刮舌器,去除舌苔。
5. 定期检查: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我的视角:在诊室工作久了,我深刻体会到定期检查有多重要。很多早期龋齿、牙周问题,患者自己毫无感觉,但医生和护士通过专业工具和经验,能在它们“酿成大祸”之前就发现并处理。
我的坚持:即使身为口腔护士,我依然严格遵循每半年到一年一次洗牙+检查。洗牙清除顽固牙结石,检查能发现我可能忽略的早期问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时间和金钱成本都翻倍。
护牙,是对未来自己的投资。
无论是身处矫正期,还是已拥有整齐笑容,这份用心都不可或缺。作为曾经的“牙套战友”和如今的守护者,我希望这些源自诊室灯光下的经验与感悟,能助你避开我曾走过的弯路,守护那份来之不易的自信笑容。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