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桁架塔是电力传输、通信信号的“空中骨架”,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坚固的“钢铁巨人”,可能因一个毫米级的小缺口,悄悄变“重”了。近日,土耳其巴伊布尔特大学团队通过粒子群优化(PSO)和萤火虫算法(FA)两种智能优化技术,首次量化了缺口(如加工凹痕、长期腐蚀坑)对钢桁架塔最优重量的影响——考虑缺口后,结构重量最多增加8%,最少也有1%。这一发现为钢桁架塔的轻量化设计敲响了“安全警钟”。
缺口:钢桁架的“隐形增重剂”
钢桁架由无数钢杆连接而成,理想状态下,每根钢杆受力均匀。但实际中,制造时的切割痕迹、长期使用的腐蚀,甚至材料本身的微小缺陷(统称“缺口”),会让钢杆局部出现“应力集中”——就像用指甲掐气球,局部压力突然变大。传统优化设计常忽略这些“小伤口”,但研究发现,缺口处的应力可能比正常区域高50%(应力集中系数K=1.5),导致原本选好的钢杆“不够用”,必须换更粗的型号,结构重量随之增加。
两种算法“较劲”:FA更擅长找轻量方案
为了精准计算缺口对重量的影响,团队用了两种“智能优化员”:
- 粒子群优化(PSO):模仿鸟群觅食,每个“粒子”代表一种钢杆组合,通过分享“最优位置”逐步找到最轻方案;
- 萤火虫算法(FA):模仿萤火虫发光吸引,通过“亮度”引导群体向更优解移动,更擅长探索复杂问题。
测试对象是4类经典钢桁架塔(25杆、72杆、52杆、582杆),覆盖从简单到超复杂的结构类型。结果显示:不考虑缺口时,FA总能找到更轻的方案(比如25杆塔FA重量2.17kN,比PSO轻0.01kN);但一旦考虑缺口,两种算法都得“加码”——钢杆需加粗,重量随之上升。
缺口越“狠”,增重越明显
具体来看:
- 25杆小型塔:缺口让重量从2.17kN增至2.21kN(+1.8%),像给“小瘦子”加了件薄外套;
- 52杆中型塔:重量从18.32kN飙升到20.03kN(+8.5%),相当于“中等身材”突然胖了一圈;
- 582杆超大型塔:因结构复杂、钢杆数量多,缺口影响被“稀释”,仅增重1.3%,但绝对值仍达1673.6kN(约167吨),相当于多装了30辆小汽车。
设计别“贪轻”:缺口可能藏安全隐患
研究还发现,缺口不仅让结构变重,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比如52杆塔原本钢杆应力刚好用到100%设计值,缺口一出现,应力直接“爆表”,必须换更粗的钢杆才能满足安全要求。团队提醒:如果设计时完全忽略缺口,可能为了“轻量化”选了过细的钢杆,实际使用中缺口处应力超标,导致结构提前失效。
未来:给“隐形伤口”加道“防护锁”
目前,这项研究已通过SAP2000软件验证,结果与实际模拟高度一致。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探索多缺口叠加的影响(比如钢杆上有多个凹痕),并研发更精准的“缺口风险评估模型”,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预判哪些位置易受缺口影响,提前“加固”或调整钢杆型号。
从25杆的“小骨架”到582杆的“巨无霸”,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真相:钢桁架塔的轻量化,不能只盯着“理论最优”,更要正视材料的“不完美”。未来,或许每根钢杆的设计图上,都该多标一个“缺口风险值”——毕竟,安全的“轻”,才是真的“轻”。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