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国海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寄语青年学子:“真正的智者懂得‘钝感力’的价值——它不是麻木不仁,而是过滤干扰,让内心清净。”这句话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指出了一种关键能力,也唤起了我对“钝感力”这个词语的搜索。
“钝感力”源自日语「鈍感力」(どんかんりょく),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于2007年首次系统性提出。在节奏快速、信息密集的现代社会中,过度敏感容易引发情绪内耗。他指出“钝感力”正是一种心理上的缓冲机制,帮助人们应对复杂人际关系、职场压力与生活挫折,进而培养稳健、柔韧的心理品质。
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培养出“钝感力”:
- 练习“延迟反应” :当面对批评、误解或突如其来的情绪困扰时,不妨先默数5秒,做几次深呼吸,给大脑一个冷静思考的缓冲期。这样可以减少冲动性回应,避免事后后悔。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有状态不佳或犯错的时候。不苛求“事事完美”,允许自己在人生中偶尔跌倒,坦然接纳些许失败,是一种成熟的自我接纳态度,也有助于减少内耗。
- 主动“过滤”负面信息:控制刷社交媒体的频率,不轻易被网络评论或他人情绪牵动。
- 模拟心理演练: 运用“假设场景法”提前应对,心理预演能增强面对突发情况的从容度,就像“提前热身”一样让我们更有信心。
- 设立“心理免疫日” :给自己定期安排“情绪喘息日”,在这一天暂时不处理负面反馈、不参与高压交流,而是专注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情,为心理“充电”,提升恢复力。
简而言之,钝感力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精神韧性品质,使我们不被压力吞没,保持心理健康,仍能在快节奏的生存条件下沉稳前行。
来源: 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