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啊,确实很喜欢它们的孢子囊群,超可爱,下面介绍几种近期拍的蕨类,都是很常见的。先来看下孢子-孢子囊-孢子囊群-孢子囊群盖(简称“囊群盖”)分别指哪些部位,需要注意的是 ,不是所有蕨类都有囊群盖,有些种类没有囊群盖,有些种类有囊群盖,有些种类有假囊群盖,比如凤尾蕨科的部分物种,反正具体蕨类具体分析。
上图为柄叶鳞毛蕨
上图为石韦属某种,黄色粒粒就是孢子,本来装在孢子囊里面。那一条条棕色的不是虫子,是环带阔叶瓦韦,学名Lepisorus tosaensis,是水龙骨科瓦韦属的植物,生于石上。单叶,叶背孢子囊群的几个状态都拍到了。下面的最后一张图有一个个的凹坑,只是因为孢子全都散播了。
水龙骨科植物一般是没有囊群盖的,但像阔叶瓦韦有渔袜般的隔丝,也像蜘蛛网。按老师的话来说,假如囊群盖是一把大伞,那这个隔丝就像一把把小伞,同样可以起到保护孢子囊群的作用。随着孢子囊成熟,孢子飘散,这些隔丝也会慢慢脱落,毕竟是“护驾”使命完成了。
这个石韦(Pyrrosia sp)的孢子囊群状态及星状毛,蕨了!!!孢子囊已经打开,像花粉粒一样的应该就是孢子。有时候需要点缘分才能相遇这么棒的状态,但多翻翻叶背肯定可以增加这种缘分到来的机率!摄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南药园。
柄叶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podophylla,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的植物,山里常见的一种蕨,嫩叶是红色的。刚长出来的孢子囊群扁扁的,只能看到个囊群盖。然后囊群盖下面的孢子囊慢慢发育变大,就把盖撑开了。年轻的孢子囊如一颗颗绿宝石,晶莹剔透,后来逐渐变黄,特别是环带,就那个像洗衣机排水管的部位,都变成棕色了,清晰可见。而且能看得出来是靠近叶子的先成熟,靠近囊群盖的后属,因为还是嫩绿嫩绿的。孢子囊群成熟时非常密集,还好我没有密恐。
按照sp2000,广东野生分布的芒萁属物种有3个,分别是芒萁、大芒萁和华南芒萁,铁芒萁在国内可能没有分布。这个属最典型的特征是主轴二叉分枝,这3个物种的区分方法如下,把它们见多几次,就可以通过气质认出来了。1.主轴第一次分叉处无托叶状的羽片......华南芒萁
1.主轴第一次分叉处有托叶状的羽片......2
2.裂片宽6-8毫米,孢子囊群不规则2-3列......大芒萁
2.裂片宽3-4毫米,孢子囊群1列......芒萁
以下图片为华南芒萁,没有拍到好的植株照有时候就是这样,以为自己拍了,看图库时“自己拍的都是什么垃圾图。”
主轴第一次分叉处没有托叶状的羽片
以下图片为芒萁
以下图片为大芒萁
来源: 公众号:斜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