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殖质对于植物和土壤来说都异常珍贵,疏松柔软的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肥力需要腐殖质,保持土壤当中的水分保持能力对于作物来说非常重要,促进养分有有效释放和促进吸收,通过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抗逆性的能力最终会传导至作物健康的生长。

众所周知,腐殖质来自于土壤中有机物,理论下如果1吨含氮0.5%的稻草,便含有5KG的氮,碳氮比为10 的腐殖质,则可以裂造出50KG的腐植质,理论状态下也是不现实的,有机物的脱氮作用、流失与植物、微生物吸收利用,会使氮最终所剩的部份,仅是最初的零头。

现实当中腐殖质的生成过程要复杂得多,至少它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过程:

首先:在第一阶段里,土壤有机物中的淀粉、糖类、氨基酸等低分子有机物会先被分解,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等,这过程的分解能在短短几天内完成;

第二阶段所花时间持续数月,首先是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再变成二氧化碳、水和氨;蛋白质和氨基酸所分解生成的氨,大部分都被微生物吸收,最终作为构成菌体中一部分。接下来是是纤维与半纤维素的分解,它们会先变成糖类、有机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水;最后被分解的是木质素,木质素是微生物最难分解的物质。

第三阶段,会历经数量,木质素被分解后,会形成多酚和醌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土壤中因为氧化作用及蛋白质分解的的聚合、缩合,渐渐变成拥有复杂构造机体的腐植质。

腐殖质的在土壤中生成过程,上述只是粗放简化的描述这一复杂的过程,影响腐植质形成、堆积需要的条件包括不同有机物料的成分差异、温度、土壤氧气、水分、酸碱度、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养分等相关。

与我们理解不同,以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来看,土壤养分丰富,微生物活性强的环境有机物的分解更为旺盛,则腐植质的累积则更为不易,同样:氧气与水分两者充裕的环境下,微生物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有机物的分解作物就更为活跃,腐植质的堆积也会变成更少;寒冷地区的腐植质比温暖地区要来得更多。

或许,这时你会发现,土壤氧气、水分、土壤养分、微生物菌群、温暖的气候是我们作物健康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亿万年间所形成的腐植质土壤,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并堆积形成,人为的耕作在进入现代化农业种植历史,快速的消耗了土壤当中的腐殖质;

肥沃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这是我们种植梦寐以求的条件

人为培育土壤腐植质的堆积,在短时间内达到土壤理想的水平,或许也不太现实,这样的结论并非只是一味的悲观,事实上,当你了解腐植质的堆积是如此的不易,那么就会更容易理解对于土壤保护措施的意义。

首要的保护措施就是:提供补充土壤有机物的供给,秸秆还田、栽种绿肥、增施堆肥、补充商品有机肥等。

你可以理解为:提供补充土壤有机物就是源源不断的,为了维持土壤生命良好状态下的能量来源,微生物与土壤有机物间所发生的一切,将影响着土壤团粒结构的构造、离子交换的缓冲能力、更为齐全的养分供给与储藏,促进能量元素磷的吸收、和重要的品质因子微量元素的供给,土壤保热积温,以及供应二氧化碳,和刺激作物生长物质的提供。

其次,人为的补充富含腐殖酸类的产品,总能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的破坏,提高肥料利用率,对于土壤微生物会更为友好,可以让土壤当中腐植质的消耗过程得起缓解。

来源: 公众号:柑香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