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间,在潘州一带,有一个叫做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术,并且经常为穷苦百姓看病,因此深受百姓们的爱戴。

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样上山采药,突然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这种果实看起来像山栀子,又像瓜子。他采摘了一些,有点淡淡的甜味,气味芳香,于是摘下了一些带回家想研究一下是否能够当药材使用。

几天后,郭使君见这些果实没有干透,怕久放发霉,就放到锅中翻炒。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年幼的孙子闻着了,跑过来嚷着要吃。使君无奈,就拣出炒熟的三枚给孙儿吃了。没想到次日早晨,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使君思想其缘故:莫非这果儿还能驱除蛔虫?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就又给孙子吃了八九枚。没想到这下子可把孙儿折腾坏了,又是一个劲打嗝,又是呕吐。根据过往的经验,使君断定是食用过量中毒了,忙用甘草、生姜煮水喂给孙儿喝,解了毒。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就这样吃了几次,原本因为挑食面黄瘦弱的孙儿因为驱了虫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

此后,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挑食瘦弱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果然每次都奏效。后来人们问起这果子的名字,使君一时想不出就随口取名叫“使君子“。

中药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对蛔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有毒性,不能过量服用。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