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ALK阳性肺癌,用了靶向药,有人肿瘤缩小一年不进展,有人却几个月就耐药。”这种疗效差异让许多患者困惑:有没有办法提前预判靶向药效果?近日,我国国家癌症中心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超4500例肺癌患者研究指出:通过基因检测(NGS)得到的ALK变异频率(VAF),可能无法准确预测靶向药疗效。这一发现,给临床精准用药敲响了“技术校准”的警钟。

靶向治疗的“预测迷局”:VAF是关键吗?

ALK融合基因是肺癌中常见的“致癌开关”,约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携带这类变异。针对ALK的靶向药(如克唑替尼)能显著延长生存期,但疗效差异大。此前有观点认为,ALK变异的“VAF”(变异在肿瘤细胞中的占比)可能是关键——若VAF高,说明变异是“主克隆”(主导肿瘤生长的核心变异),靶向药效果更好;反之,若VAF低(亚克隆),可能因肿瘤内部分细胞不携带变异,导致疗效差。但这一假设是否成立?

4548例患者数据:VAF与疗效“对不上”

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分析了我国4548例NSCLC患者的基因检测数据,其中326例(7.2%)检测到ALK融合。他们做了两件关键事:

第一步,多方法对比ALK检测结果。同时用NGS(基因测序)、FISH(荧光原位杂交)和IHC(免疫组化)检测ALK状态,结果发现:约5.5%的病例在不同方法中结果不一致(比如NGS阳性但FISH阴性),说明单一检测可能存在误差。

第二步,追踪VAF与靶向药疗效的关系。对85例接受一线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团队计算了“调整后的VAF”(adjVAF,排除肿瘤纯度干扰),并观察其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患者肿瘤未进展的时间)的关联。结果令人意外:无论以20%、30%还是50%作为阈值划分“主克隆”和“亚克隆”,患者的PFS均无显著差异。例如,adjVAF≥50%的患者中位PFS是13个月,adjVAF<50%的患者是10个月(无统计学意义)。

技术“拖后腿”:VAF可能“测不准”

为什么VAF没起到预测作用?研究发现,问题可能出在检测技术本身:

  • 不同测序平台结果“打架”:用两种不同的基因测序平台检测同一批样本,ALK的VAF值出现显著差异(P=0.02),说明测序方法的偏差可能影响结果。
  • 与其他检测结果“不匹配”:对比同一患者的NGS VAF与FISH(检测ALK基因断裂比例)、IHC(检测ALK蛋白表达比例)结果,发现三者几乎无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28和0.190)。例如,某患者的VAF是20%,但FISH显示60%的肿瘤细胞有ALK断裂,IHC显示100%的细胞表达ALK蛋白——数据“对不上”。

临床新提示:别只看VAF,多方法联合更可靠

研究指出,ALK变异的VAF可能受测序技术干扰(如探针设计、测序深度),而非真实反映肿瘤内的变异分布。因此,仅用VAF预测靶向药疗效并不可靠。

那该如何优化?研究团队建议:

  • 多方法联合确认ALK状态:ALK阳性的确认需结合NGS、FISH和IHC,避免单一方法漏诊或误诊;
  • 关注肿瘤“内部分化”:约2.3%的ALK阳性患者存在“异质性表达”(部分细胞ALK阳性、部分阴性),这类患者可能合并其他致癌基因(如EGFR、ROS1),需进一步检测;
  • 综合其他耐药因素:此前研究发现,TP53突变等基因变异可能影响疗效,需结合多基因分析。

未来方向:精准检测仍需“升级”

尽管研究揭示了VAF的局限性,但团队强调:ALK靶向治疗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关键是如何更精准地筛选获益患者。未来,可能需要结合RNA测序(直接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循环肿瘤DNA(ctDNA)动态监测等新技术,更准确地评估肿瘤内的变异分布。

从“依赖VAF”到“多维度验证”,这项研究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校准依据”——或许未来,医生能更精准地判断:哪些患者用ALK靶向药效果更好,哪些需要提前联合其他治疗。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