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脑梗的“幕后推手”,其核心是血管内壁形成斑块——这些斑块若变脆弱破裂,可能引发致命血栓。但斑块如何“长”大、如何变脆弱?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帮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GAS5(简称lncR-GAS5)。它通过“踩刹车”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自我清理”(自噬),加速斑块形成和恶化。

斑块变脆弱的“元凶”:自噬功能下降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防护层”,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斑块稳定性。自噬是细胞的“清道夫”——通过包裹并降解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维持细胞稳态。研究发现,内皮细胞自噬功能减弱时,有害物质堆积,会加速斑块形成;反之,增强自噬能让斑块更稳定(胶原增多、更难破裂)。

但问题来了:是什么让内皮细胞的“清道夫”变“懒”了?

实验发现:lncR-GAS5是自噬的“刹车”

研究团队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ApoE-/-小鼠)做实验,发现过表达lncR-GAS5的小鼠,斑块面积更大、胶原更少(更脆弱);而敲低lncR-GAS5后,斑块明显缩小,胶原增多。进一步观察内皮细胞,过表达lncR-GAS5的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自噬活跃的标志)减少,P62(未被清理的“垃圾”蛋白)升高——这说明自噬功能被抑制了。

“就像家里的清洁工突然罢工,垃圾越堆越多,血管内壁的‘垃圾’堆积,斑块就越长越大、越变越脆。”研究人员解释。

背后的“调控链”:RNA→miRNA→蛋白

为找到lncR-GAS5的作用机制,团队通过RNA测序和分子实验,锁定了一条关键通路:lncR-GAS5→miR-193-5p→SRSF10。

  • 第一步:lncR-GAS5抑制miR-193-5p。miR-193-5p是一种微小RNA(miRNA),原本能“瞄准”并抑制SRSF10(一种剪接因子)的表达。
  • 第二步:SRSF10是自噬的“刹车”。当miR-193-5p被抑制,SRSF10失去“约束”,大量表达,导致自噬功能减弱。

实验验证:给小鼠过表达miR-193-5p(相当于“松开刹车”),或直接敲低SRSF10,内皮细胞自噬功能恢复,斑块明显缩小、胶原增多——这说明这条通路是关键。

未来可能的“靶点”:让“刹车”失灵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依赖他汀类药物(降血脂)和抗血小板药物(防血栓),但针对斑块稳定性的精准治疗手段有限。这项研究提示,通过调控lncR-GAS5/miR-193-5p/SRSF10通路,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向。

例如,开发药物抑制lncR-GAS5的表达,或直接补充miR-193-5p,都可能“激活”内皮细胞的自噬功能,让斑块更稳定、更难破裂。

不过,研究也指出,目前实验主要在雄性小鼠中进行,女性群体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验证;此外,如何高效、安全地调控这些分子(如miRNA易降解、难递送),仍是未来研究的挑战。

从“发现问题”到“找到通路”,这项研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精准治疗打开了新窗口——或许未来,我们能通过“修复”血管的“自我清理系统”,让斑块不再“野蛮生长”。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