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人把体检当“走过场”,却不知有些误区就像暗礁,正在悄悄威胁您的健康。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体检里的"误区"吧!
误区一:体检项目"一锅炖"
错误做法:每年只做同样的基础套餐,量血压、测肝肾功能、血糖、胸透。
正确选择:像换季要换衣服,体检项目也要“按需调整”。
60岁后重点关注:
肿瘤筛查
重点关注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前列腺癌等的筛查。对于肿瘤高危人群,比如长期抽烟者需要完善胸部低剂量CT。对于45-50岁后必查胃肠镜,60岁后更要重视,早发现胃癌、肠癌。
骨骼健康
我们的骨骼健康也很重要,50岁后骨质开始流失加快,应注重骨密度检测,及时补充钙剂,坚持锻炼,预防骨质疏松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骨密度检查比保健品广告实在,防骨折要测骨头“松没松”!
心脑血管检查
是老年人的体检重点。除测血压、血糖、血脂、常规心电图检查外,医生根据情况,增加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动脉硬化监测、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同型半胱氨酸等,必要时完善头部磁共振。
我们着重聊一聊“颈动脉超声”这个很多人忽视的检查:
在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70%以上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一旦发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及早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最常见的病变,如果颈动脉变得狭窄甚至闭塞,供应大脑的血流量会减少,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就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体检就像汽车年检,小毛病不修,等抛锚就晚了。要想实现斑块缩小或逆转,首先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即改善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要积极合理地控制血压、血糖。最重要的一点,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血脂水平确定是否需要降血脂药物治疗。
误区二:"指标正常"就是万事大吉?
危险想法:“去年查出来指标高,今年正常了就不用管停药了”
明智做法:把体检报告当“连续剧”看。能不能停药遵医嘱:
血压:家里早晚自测比医院偶尔单次测量更准 ;
肿瘤标志物:数值持续升高要警惕;
空腹血糖要结合糖化血红蛋白一起看。
误区三:迷信“高级检查”,花冤枉钱
错误观念:“PET-CT全身扫描最保险”,过频使用PET-CT可能会诱发癌症的转移或复发,不建议用于体检筛查癌症。
理性选择:
高危人群低剂量螺旋CT代替胸透查早期肺癌,辐射少;
大便隐血检测能发现部分胃肠癌信号,有腹泻、便秘、便血等排便习惯、大便形状或性质方面的异常改变,请及时到专科就诊检查,进一步完善胃肠镜等检查。
误区四:体检前"临时抱佛脚"
危险操作:体检前三天突击吃素、猛喝水“冲指标”,体检前停服慢性病药物。
正确准备:
抽血前空腹8-10小时,体检前降压药等慢性病药物照常吃,突然停药可能诱发脑梗等疾病。当天还要带齐日常用药清单,帮助医生判断异常指标原因。
实用的体检建议:
1. "1+X"原则:
基础项目+个性化检查,比如有糖尿病加查眼底/足部神经,肿瘤高危人群要加做针对性项目;
2. 报告要"三看":
看箭头注意异常指标)、看趋势要对比往年数据、看临界值如接近上限要干预。
2. 选对时间:
体检化验要求7:30~8:30采空腹血,空腹抽血项目建议最迟在10:00前检测。
如果近一个月服用过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或胃药奥美拉唑等,不宜做碳14、碳13呼气试验。
为了获得准确的尿常规检查结果,建议大家取晨尿的“中段尿”,也就是尿的最中间那截。
3. 经济窍门:
社区医院定期做基础项目+三甲医院做专项检查,省钱又靠谱。
面对异常的结果,您不必过分担心,体检的目的就是早发现身体的异常,以便及时治疗。针对检查异常结果的项目,选择正规的医院的相应科室及时就诊。医生会针对具体情况,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治疗,提早进行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来源: 胡医生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