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未来的氢能源车可能不再依赖“贵如黄金”的铂催化剂?这一愿景的关键,藏在自然界的“生物工程师”——酶的身上。最近,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上发表展望文章,提出通过“模仿酶的功能”设计新型电催化剂,有望破解氢能技术中“依赖贵金属”的核心难题。

氢能的“卡脖子”难题:离了铂,反应就“跑不动”?

氢能被视为“零碳未来”的关键能源载体,但从水分解制氢到燃料电池发电,核心步骤(如氢析出、氧还原等反应)都需要高效的电催化剂。目前,这些催化剂几乎被铂(Pt)、铱(Ir)等贵金属“垄断”——它们储量少、价格高(铂约500元/克),占燃料电池成本的40%以上,成了氢能普及的“拦路虎”。

酶的“超能力”:用“土元素”造“高效工具”

自然界的酶,或许能给出答案。亿万年的进化中,生物为了生存,早已开发出“用地球丰度元素(如铁、镍、锰)实现高效催化”的绝技。例如:

  • 氢酶:能在温和条件下催化氢气的生成与分解,活性堪比铂;
  • 细胞色素c氧化酶:在生物呼吸中催化氧还原生成水,效率极高;
  • 水氧化酶:在光合作用中分解水释放氧气,是天然的“光解水专家”。

这些酶的共同点是:用非贵金属(铁、镍、锰等)作活性中心,通过精确的空间结构和电子调控,实现了“低能耗、高选择性”的催化。更关键的是,它们的金属原子利用率接近100%——传统纳米颗粒催化剂中,90%的金属原子“藏”在内部,根本不参与反应。

学酶“功能”,不用“照搬结构”

直接把酶“搬”到工业中并不现实——酶在温和的生理环境中工作,而工业反应常需要强酸、高电压等“粗暴”条件。因此,科学家选择“功能模仿”:保留酶的核心催化逻辑(如电子传递、质子转移),用人工材料实现类似效果。

  • 氢反应(HER/HOR):模仿氢酶的“质子中继”机制,科学家设计了含胺基的镍配合物。胺基像“质子快递员”,帮助氢分子快速分解或生成,让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实现了接近铂的可逆催化性能,甚至被用在全球首个无贵金属氢燃料电池中。
  • 氧还原(ORR):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铁-铜活性中心”启发了卟啉类催化剂。通过将钴卟啉共价连接在碳纳米管上,科学家开发出能高效催化四电子氧还原(直接生成水,而非副产物双氧水)的材料,性能接近铂基催化剂。
  • 析氧(OER):模仿光合作用中水氧化酶的“锰钙簇”结构,科学家制备了含锰钙的无定形氧化物。这种材料在中性条件下表现出色,有望用于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降低制氢成本。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还有哪些坎?

尽管进展喜人,酶模拟电催化剂的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三大挑战:

  • 稳定性:在强酸或高电压环境中,人工材料的结构易被破坏,寿命不如铂基催化剂;
  • 系统适配:现有质子交换膜(如Nafion)专为铂设计,需开发新膜材料与酶模拟催化剂“兼容”;
  • 放大生产:实验室合成的催化剂多为纳米级,大规模制备时如何保持性能均一性仍是难题。

论文作者表示,未来需结合合成化学与工程设计,开发“自修复”催化剂(类似生物的自我维护机制),并优化膜电极界面,让这些“仿生催化剂”真正走进氢能设备。

从“向自然学习”到“为自然所用”,酶模拟电催化剂或许正为氢能技术打开一扇新门——用“土元素”造“高效芯”,让氢能源车不再“烧钱”。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