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加油站为燃油车加油时,或许很少想到:未来的“加油”可能变成“加氢气”——氢燃料电池和锌空电池,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技术。但它们的推广却卡在一个“贵”字上:核心催化剂依赖铂(Pt),而铂的价格高达约500元/克,占电池成本的40%以上。最近,我国南京工业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上发布的研究,为这一难题找到了“破局点”——他们开发出一种铂用量仅1.79%的催化剂,性能却远超传统铂碳催化剂(Pt/C),让“氢能源车”离普及更近一步。

传统铂催化剂“又贵又难用”,新方案如何“省铂增效”?

在氢燃料电池和锌空电池中,氧还原反应(ORR)是关键环节——氧气在阴极得电子生成水或氢氧根,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效率和寿命。目前最有效的催化剂是铂基材料,但问题很突出:

  • 成本高:商用铂碳催化剂的铂含量通常在10%以上,一块电池可能需要“烧钱”;
  • 寿命短:铂颗粒容易团聚、溶解,长期使用后性能骤降;
  • 效率低:部分铂颗粒被碳载体“埋”住,实际参与反应的不足50%。

新催化剂的巧妙之处在于“双管齐下”:团队先用聚苯胺(PANI)当“脚手架”,在其表面均匀锚定铁-氮-碳(Fe-N-C)位点,再吸附铂离子形成Pt-Fe双金属合金。简单来说,Fe-N-C位点像“分散剂”,把铂颗粒“摊薄”在表面,避免团聚;同时,铁和铂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相当于给铂“充能”,提升其催化活性。最终,催化剂的铂含量仅1.79%(约是传统催化剂的1/5),却实现了更高的性能。

效果有多强?数据“说话”超预期

实验结果给出了直观答案:

  • 活性翻倍:在碱性环境中,新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单位质量铂的催化能力)是商用Pt/C的2.39倍;酸性环境中也达到2.11倍,真正实现了“少用铂但干更多活”。
  • 更耐“折腾”:经过1万次加速耐久性测试(模拟长期使用),其半波电位(衡量催化活性的关键指标)仅下降20mV,而Pt/C下降了40mV;3万秒持续工作后,仍保留90%的初始电流,远超Pt/C的76%。
  • 电池性能更优:用它组装的锌空电池,峰值功率密度达到200 mW/cm²(传统Pt/C为175 mW/cm²),放电时间更长——在10 mA/cm²的电流下,能稳定工作17小时,比Pt/C多了近一倍。

未来还有哪些“关卡”?

尽管性能亮眼,新催化剂仍有优化空间。比如,其半波电位(0.85V)略低于部分高铂催化剂(如0.925V),长期大规模应用时的稳定性还需验证;此外,合成工艺的成本控制(如聚苯胺的制备步骤)也需要进一步简化。

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探索用更廉价的碳源(如生物质)替代部分原料,同时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最优的Fe-N-C位点分布,进一步提升铂的利用率。“如果能把铂含量降到1%以下,氢电池的成本有望再降30%,真正进入‘平民化’阶段。”论文作者提到。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至少,这项研究让“用更少铂、造更好电池”的目标,从“可能”变成了“可行”。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