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加油站为燃油车加油时,可能很少想到:未来的“加油”或许会变成“加氢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正是氢能源汽车的“动力心脏”——它能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零排放、高效率,被视为“碳中和”时代的关键技术。但现实中,PEMFC的推广却卡在了两大难题:催化剂“用不起”(铂成本占比超40%)、寿命“不够长”(长期运行后性能骤降)、气体传输“不通畅”(反应物质送不到催化剂表面)。最近,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上发布的研究,为这些问题找到了关键“解药”——介孔碳材料。

传统碳材料“掉链子”,介孔碳为何能“接棒”?

PEMFC的核心是膜电极(MEA),其中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效率。传统碳材料(如碳黑)的孔道像“混乱的迷宫”:有的孔太小(小于2纳米的微孔),气体进不去;有的孔太大太乱(大孔),催化剂颗粒容易“扎堆”,还会被离子膜的磺酸基团“毒化”(覆盖活性位点)。这导致催化剂利用率低(仅35%-50%)、寿命短(3万次循环后性能衰减超60%),成了PEMFC商业化的“绊脚石”。

介孔碳的“出场”让情况有了转机。它的孔道尺寸在2-50纳米之间,像“定制的物流网络”——高比表面积(有的超1300 m²/g)能为催化剂提供更多“落脚点”,可调的孔结构能精准控制气体和质子的传输路径,还能通过表面修饰(比如掺杂氮元素)减少离子膜的“干扰”。打个比方,传统碳材料的孔道像“老城区的窄巷”,气体和质子“走两步就堵车”;而介孔碳的孔道是“双向八车道的高速路”,反应物质能“畅行无阻”到达催化剂表面。

合成有“三板斧”,各显神通造“定制孔道”

要让介孔碳“听话”,合成技术是关键。研究团队总结了三种主流方法:

  • 硬模板法:像“纳米级铸模”——先用二氧化硅等材料做模板,把碳源(如蔗糖)填进模板的孔道,高温碳化后溶解模板,得到规则的介孔结构。这种方法能精准控制孔道大小(误差仅几纳米),但模板去除麻烦(需强酸强碱),容易破坏材料结构。比如用SBA-15硅模板合成的CMK-3介孔碳,孔道整齐得像“蜂窝”,氧传输阻力比传统碳低80%。
  • 软模板法:用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聚合物(如F127)做“自组装向导”,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介孔,成本更低。但高温碳化时模板易分解,孔道容易“变形”。研究团队用溶剂调控的自组装法,做出了分层介孔碳球——外层大孔(1.2微米)导气,内层小孔(95纳米)排水,像“带分区的快递箱”。
  • 无模板法:直接通过化学反应“长”出介孔,省去了模板步骤。比如用热塑性弹性体(SEBS)高温碳化,低分子量部分分解成孔道,高分子量部分形成碳骨架。这种方法简单环保,但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否则孔道容易“乱成一团”。

实验数据“硬核”:用硬模板法合成的介孔碳负载铂催化剂,氧传输阻力仅3 s/cm(传统碳15.9 s/cm);用软模板法制备的介孔碳纳米纤维,3万次循环后催化剂性能仅衰减18.5%(商用铂碳衰减67%);无模板法合成的介孔碳气体扩散层,电池峰值功率密度比传统碳黑高13%(0.53 W/cm² vs 0.47 W/cm²)。

应用潜力大,但“进阶之路”仍有挑战

目前,介孔碳已在PEMFC的两大核心部件中“大显身手”:

  • 当催化剂的“保护罩”:介孔的“限域效应”能“锁住”催化剂颗粒,减少溶解和团聚;表面修饰(如掺杂钛碳氮化物)还能调节催化剂的电子结构,提升反应活性。比如负载铂钴合金的介孔碳催化剂,质量活性是传统碳载体的3倍以上。
  • 当气体的“智能管道”:介孔的分级孔道(大孔导气、小孔排水)能平衡气体传输和水管理,避免“水淹”(水堵塞孔道导致反应中断)。实验中,使用介孔碳气体扩散层的电池,在高电流密度(1.1 A/cm²)下仍能稳定工作,而传统碳黑的电池在0.9 A/cm²就“罢工”了。

不过,介孔碳的“进阶之路”仍有难点:部分合成方法成本高(硬模板法需强酸处理)、孔结构调控不够精准(软模板法易变形);长期运行中,介孔结构可能因机械应力或电化学腐蚀“塌陷”。论文作者提到,未来需在三方面发力:开发可回收模板(如生物质基模板)降低成本,用机器学习预测最佳孔结构,利用柚子皮、秸秆等廉价生物质做碳源,推动大规模生产。

“介孔碳像一块‘万能拼图’,通过设计不同的孔道和表面特性,能适应燃料电池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它可能出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无人机甚至便携式发电设备中,让“氢能源时代”离我们更近一步。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