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按下“加速键”,如何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成了科研界的热门课题。有一种“阳光工厂”技术——光催化CO₂还原,能像植物光合作用那样,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乙醇等燃料,既减碳又产能。但要让这技术走出实验室,关键得找到高效、稳定、环保的“催化剂选手”。最近,温州大学等团队在《Frontiers in Energy》上发布的研究,让一类叫“金属卤化物”的材料进入了公众视野。
为什么是金属卤化物?它有啥“超能力”?
传统光催化剂要么吸光能力弱,要么电荷分离效率低,总像“漏勺”一样留不住能量。金属卤化物却像“全能型选手”:可调的带隙能精准匹配太阳光波长(就像给不同颜色的光配“专属通道”),高吸光效率能“吃干榨尽”光能,低激子结合能让电子和空穴快速分离——这些特性让它成了光催化领域的“潜力股”。
不过,金属卤化物也分“性格”。全无机型(比如CsPbBr3)像“硬核战士”,结构稳定但铅元素有毒;有机-无机杂化型(比如FAPbBr3)像“柔性管家”,通过有机阳离子调节结构,却容易因吸水“散架”。科学家们得像“搭积木”一样,根据需求选材料、调结构。
怎么造?合成方法有“巧招”
要让金属卤化物发挥实力,合成方法是关键。研究里提到四种“利器”:水热法像“高压蒸笼”,在高温高压下让原料溶解再结晶,能做出晶粒均匀的晶体;热注入法像“速冷魔法”,把前驱体快速注入高温溶剂,适合做高质量纳米晶;配体辅助再沉淀法(LARP)更“温和”,通过溶剂极性变化让晶体自然析出,适合大规模生产;反溶剂沉淀法像“分层过滤”,利用溶剂和反溶剂的差异快速结晶,能直接在基底上长催化剂。
比如用LARP法合成的FAPbBr3量子点,在水和乙酸乙酯混合环境里,CO产率能达到181.25 μmol/(g·h),还能稳定工作520分钟——这相当于给催化剂装了“长效电池”。
效果如何?实验数据“说话”
论文里列了一串“成绩单”:CsPbBr3量子点搭配镍配合物,CO和CH4总产率达431 μmol/(g·h);铋基材料Cs3Bi2I9在水蒸气环境下,CO产率是商用TiO2的4倍多;更厉害的是TMOF-10-NH2,加载钌纳米颗粒后,CO产率飙升到154 μmol/(g·h),还能连续工作24小时不“罢工”。
但“选手”也有短板:铅基材料毒性大,容易污染环境;部分材料在高温高湿下会“解体”;目前多数只能生成CO等简单产物,离“变”出乙醇、甲烷等高能燃料还有距离。
未来怎么走?科学家指了三条路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了方向:一是找“铅替代者”,用铋、铜、银等低毒金属做“主角”,比如铋基材料Cs3Sb2Br9的CO产率比CsPbBr3还高10倍;二是“穿铠甲”,用MOF(金属有机框架)包裹或疏水配体修饰,让材料更耐水耐热;三是“升级反应”,通过调控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降低C-C键耦合的“难度”,推动CO2转化为乙醇等更高价值的产物。
论文作者表示:“金属卤化物像‘万能补丁’,通过分子设计能适应不同需求。未来,我们可能在建筑外墙上看到‘会发电的玻璃’,或者在可穿戴设备里用上更耐用的光催化电池。”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