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种新型光伏材料效率直追传统硅电池,却总被“怕水、易降解”的问题卡脖子。我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近日在《Frontiers in Energy》期刊上公布的一项研究,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关键解法:通过设计“二维(2D)钙钛矿补丁”,给3D钙钛矿“穿上防水外衣”,既保留了高转换效率,又大幅延长了使用寿命。

3D钙钛矿的“致命短板”:怕水、易散架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是光伏领域的“后起之秀”,3D钙钛矿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26%,直逼硅基电池的理论极限(约29.4%)。但它有个致命缺点——稳定性差:遇水会分解成碘化铅等有害物质,高温下离子易迁移导致效率骤降,暴露在空气中几个月就可能失效。这就像一块高性能的“电子蛋糕”,虽美味却难保存,严重阻碍了商业化步伐。

2D钙钛矿的“补丁逻辑”:防水+稳结构

团队的思路是引入2D钙钛矿。简单来说,3D钙钛矿是“立方体”结构,而2D钙钛矿像“层状三明治”——由大尺寸有机阳离子(如苯乙胺、丙二胺)作为“间隔层”,夹着无机铅卤化物的“核心层”。这些大阳离子像“防水瓦片”,在层间形成疏水屏障,阻挡水氧渗透;同时,层状结构的“物理锁”能抑制离子迁移,让钙钛矿更耐“折腾”。

但2D钙钛矿也有缺点:它的光学带隙更宽,吸光能力不如3D钙钛矿,单独做太阳能电池效率只有19.7%(3D已超26%)。于是团队想出“2D/3D杂化”方案——在3D钙钛矿表面覆盖一层2D钙钛矿,像给“娇气蛋糕”裹上一层“防潮糖衣”:3D层负责高效吸光发电,2D层负责防水抗老化。实验显示,这种“糖衣”电池在85℃、85%湿度下老化1000小时,仍保留80%初始效率;更有全无机2D/3D结构电池,预测寿命超5年,是目前报道最长的PSCs寿命。

从“补丁”到“定制”:2D钙钛矿的“七十二变”

2D钙钛矿的优势不止于“防水”。通过调整有机阳离子类型(如用含氟分子、共轭结构),还能精准调控其光电性能:比如引入噻吩环的阳离子,能减少量子限制效应(电子被“困”在层内),提升电荷传输效率;用丙二胺等双胺类阳离子形成的Dion-Jacobson相,层间无空隙,结构更紧密,稳定性比传统Ruddlesden-Popper相提升30%。

团队还发现,2D钙钛矿的“补丁”厚度和结晶方向也很关键。垂直排列的2D层(像“立着的瓦片”)比水平排列(“躺着的瓦片”)更利于电荷垂直传输,能将电池效率从0.8%提升到9.4%;通过溶剂工程和热压法,还能实现“相纯”2D层(单一厚度),减少电荷复合,进一步提升效率。

挑战与未来:从实验室到“屋顶”还有多远?

尽管2D/3D杂化方案前景看好,仍有几大难题待解:一是2D层的量子限制效应仍会降低电荷迁移率,需要设计“导电型”有机阳离子,在防水的同时保持导电性;二是规模化生产中,如何均匀覆盖2D层仍是技术瓶颈;三是铅基钙钛矿的毒性问题,虽2D层能减少铅泄漏,但无铅替代材料(如锡基)的稳定性和效率仍需突破。

不过,研究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2D钙钛矿就像一块‘万能补丁’,通过分子设计能适应不同需求。未来,我们可能在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上看到更耐用的钙钛矿电池,甚至在建筑一体化光伏中实现‘发电外墙’。”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