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记忆闪回)
2025年儿童节急诊室

我肿着脸抽泣

“牙牙好痛...”

再睁眼

“妈妈,我想吃糖糖”

我竟重生了!

好消息:牙齿不痛了

坏消息:无痛当妈了

叮!护牙战神系统绑定!

请宿主即刻执行任务——

既然如此

我暗暗发誓:这一世

绝不能让蛀牙毁了孩子的童年

主线任务1:识别危险

从每一口营养吸收到颌面部发育,从灿烂笑容到清晰发音——孩子的口腔健康远不止关乎牙齿,它可是牵动成长发育、颜值管理、甚至心理自信的隐形守护者!孩子的口腔健康拉响“警报”时,可要当心了!

1

龋齿:

沉默的牙齿杀手

【早期信号】

1. 儿童牙齿表面出现白色粉笔样斑块、牙齿窝沟或邻面发黑、牙齿缺损或小洞

2. 孩子吃饭时突然停下,拒绝用某一侧牙齿咀嚼或抱怨食物塞牙。

【科学自检】

刷净牙齿后观察,发现**白斑或手感粗糙。**这可能就是脱矿了,需要注意护理或看口腔医生!

△ 白色粉笔样斑块

2

错颌畸形:

不良习惯的蝴蝶效应

错颌畸形的病因是复杂的,受到遗传和环境多因素共同影响。而**口腔不良习惯是导致错颌畸形的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原因。**可通过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以减轻错颌畸形程度。

一些常见口腔不良习惯与可能引起的症状:

**4-6岁后吮指:**可能引起牙弓狭窄、上牙前突、前牙开合等;

**吐舌舔牙:**可能引起开合等畸形;

**口呼吸:**可能影响面型和牙齿排列、可能导致体态问题、可能影响全身健康;


△ 口呼吸面容

**咬上唇:**易形成“地包天”面型;

**咬下唇:**可能导致前牙深覆合深覆盖、上前牙过度前倾及稀疏、下前牙拥挤、下巴后缩等;


△ 地包天面容

△ 小下巴面容

**偏侧咀嚼:**一侧后牙区牙龋坏或多颗牙缺失,导致该侧后牙无法行使正常或者应有的咀嚼功能,只能由健侧牙齿来承担所有的咀嚼功能。

主线任务2:辨明误区

误区一:

“乳牙会换,坏了不用治”

真相:全国有超过半数的3岁儿童乳牙患龋,超过七成的5岁儿童乳牙患龋。可别大意了!

1. 感染危机:龋齿发展→牙髓炎、根尖周炎→疼痛、牙龈肿胀、面部感染乃至全身;

2. 恒牙威胁:乳牙龋坏可能感染发育中的恒牙胚,导致恒牙釉质发育不良、形态异常、萌出障碍;

3. 发育连锁反应:影响咀嚼→营养不良、消化不好。

误区二:

**“**孩子太小不用刷牙

**真相:**刷牙要从娃娃抓起,预防口腔疾病,清洁口腔从婴儿出生就要开始啦!

一步步适应,孩子也能早点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从小刷牙的孩子,长大后牙齿更健康

误区三:

牙齿不疼不需要看牙医

**真相:**不疼也要定期看

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约6-12个月龄)就要去看儿童牙医。

建议养成3-6个月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好习惯!

误区四:

正畸矫治越早越好

真相:正畸矫治根据不同错颌类型来区分,由专业正畸医生判断哦!

早期矫治仅是解决早期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部分问题,而且通常选择较简单的矫治方法和矫治器治疗,为颌骨发育或咬合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大部分儿童患者最终矫治还需要等到恒牙列期(替牙结束后)进行系统的正畸治疗,12-14岁也被认为是全口正畸矫治的合适年龄;但对于严重骨型畸形患者则可能在生长发育完全结束后(成年)再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终极BOSS:穿戴四维战甲

饮食管理

**限制“糖衣炮弹”:**糖果、蛋糕、饼干、果汁、碳酸饮料等高糖食物要少吃。

**科学喂养计划:**1岁后逐渐停止夜间奶瓶喂养,不用奶瓶哄睡,避免“奶瓶龋”。

口腔清洁

每天至少刷两次牙,每次刷牙至少3分钟,坚持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把牙缝、窝沟里的食物残渣和细菌通通清走。

纠正习惯

细心观察孩子是否有吮指、口呼吸、咬唇、吐舌等习惯,一旦发现,就尽早帮助孩子纠正。

口腔检查

通过窝沟封闭、定期涂氟对牙齿进行保健;建议儿童在7岁前至少接受一次正畸医生的专业筛查。

建议养成3-6个月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好习惯。定期和牙医say Hi,和口腔疾病say Goodbye~

重生胜利结局(HE)

儿童节清晨

女儿啃着苹果咧嘴笑

“妈妈,今天的苹果甜度满分”

祝每位小朋友的牙齿

“宇宙无敌霹雳好”

健康成长没烦恼

本篇科普医学指导专家

曹 阳

教授、主任医师

口腔正畸科主任

赵 玮

教授、主任医师

儿童口腔科主任

周 燕

副主任医师

口腔预防科副主任

统筹:党群工作部

供稿:口腔正畸科 陈冬茹

儿童口腔科 吴瑞雪

口腔预防科 梁靖恒

来源: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