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研究表明,最高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会伤“心”?夏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往下看,一同了解↓
高温天
别让这5件事伤了“心”
吹空调、喝冰水、洗澡、运动、睡觉……这些看似日常的事情,做不对可能会损伤心脏!以下5个伤“心”行为,别再做了↓↓
▲对着空调直吹
从热气腾腾的室外进入室内,对着空调吹一吹,虽然身体会感觉舒爽,但血管和心脏很难适应过大温差,容易突发疾病。
建议将空调调至26℃左右,且在使用时不要直吹,以免心血管收缩异常,诱发疾病。
▲大口猛喝冰饮
大口喝冰饮,尤其是运动后大口喝冰饮,会使冠状动脉、脑血管等发生痉挛,导致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这样就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和耗氧量,严重时可能导致心梗。
建议夏季喝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喝100~150毫升即可。运动后切忌大量喝冰饮。
▲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
气温高时,人体温度也会升高,洗冷水澡时突然的冷刺激,不仅会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时甚至会引起冠状动脉严重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从而造成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建议大家先擦干身上的汗,休息10~15分钟再用温水洗澡。
▲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心脏会更加努力工作来维持足够的血压和血液循环,这无疑会增加心脏负荷。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则更易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建议夏季运动时避开高温时段,量力而“动”。
▲长期熬夜
天气炎热时心跳容易加快,长期熬夜会增加心血管的压力,易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此以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建议在22点前入睡,最晚不要超过23点,最好睡够7~8小时。
如何区分中暑与心梗?
掌握这3点!
气温攀升后,有些人会出现头晕、胸闷、胸痛、出汗等症状,通常以为是轻微中暑就自行处理,却忽视了心梗这个危险的“杀手”。别把心梗误当中暑!这几个关键特征帮你区分↓
▲体温
中暑通常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
心梗无明显发热,会出现皮肤温度降低、四肢冰冷。
▲胸闷
通常,中暑后只要远离高温环境到通风处休息、补液,胸闷即可得到改善。
心梗胸闷呈心前区压榨感,常伴有胸痛和濒死感。
▲出汗
中暑时,患者的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常会出汗。
心梗时,除脖子、额头外,患者还可能在手心、脚心等四肢部位有出汗现象。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怎么办?
▲自己心梗发作
若自己突然出现胸痛、冒冷汗、喘不上气、视线模糊等症状,且身边无人时,千万不要捶胸、用力咳嗽及深呼吸。
应立即拨打120,准确告知急救人员自己的症状及所在位置,保持安静以减少心脏负担,等待救援时可含服硝酸甘油。
▲遇他人心梗
除上述操作外,必要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高温天如何做好健康防护?
▲保持室内环境凉爽
室内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降温设备降低环境温度;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室内湿度不适宜时,可以使用除湿或加湿设备调节湿度。
▲减少室外高温暴露
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开高温时段。
注意防晒。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
在阴凉处活动。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
减少体力消耗。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关注身体健康
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身体不适时服用(以药品说明为准);若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
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关注体温变化。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冰袋等降温用品,对皮肤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条件允许时沐浴、冲凉。
来源: 央视一套、《生活圈》、健康中国、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