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龙吟九州· 国恐龙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本次大展汇聚了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旨在用中国恐龙珍品标本讲述恐龙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以及中国三代恐龙研究者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故事。
本次展出中,禄丰市派出8件珍贵的恐龙化石标本。据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介绍:“这8件化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镇馆之宝”,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这8件化石究竟都有什么来历吧。

盘古盗龙

盘古一词想必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但若组成“盘古盗龙”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海鲁研究员为何会如此命名呢?

实际上,与盘古一词的“开天辟地”意思相近的是,这是亚洲首次发现腔骨龙类化石,该化石最终被确定为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因此尤海鲁研究员给它命名“禄丰盘古盗龙”。

禄丰盘古盗龙体长约2米、臀高约50厘米、体重约60公斤,其正型标本保存了较完整的头部和头后骨骼,是一个近乎完整且接近成年的个体,因该化石发掘的地方古时称为盘龙镇(今恐龙山镇),且该恐龙具有掠食性,故得名禄丰盘古盗龙。

禄丰盘古盗龙和大部分腔骨龙类恐龙一样,有着非常锋利的牙齿和指爪,后肢修长而有力,具有快速掠食、奔跑的能力。它的脖子和尾巴尤其长,看起来就像是现代的鸵鸟,嘴巴则呈现鸟喙状,并且在边缘处长有圆锥形且细小密集的牙齿,很容易就能将猎物撕碎。禄丰盘古盗龙以捕食类似蜥蜴的小型动物或者鱼类为主,属于兽脚类中的小型食肉恐龙。

盘古盗龙化石是该科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于腔骨龙类恐龙,在美洲和非洲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禄丰盘古盗龙化石骨架在禄丰恐龙科普教育基地展出。

来源: 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