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的蔬菜大棚里,菜农正在给刚定植的番茄苗覆盖地膜。银灰色的薄膜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是菜农今年第三次使用塑料地膜。“盖地膜能保温保水,番茄能够提早上市,使得产量增加。”菜农的话道出了中国农业对塑料的深度依赖——这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白色革命”,用塑料薄膜、大棚、滴灌带等装备,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寒冷的东北和耕地紧张的华北,创造了粮食增产的奇迹。
塑料改变中国农业
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塑料功不可没。在甘肃干旱区,地膜覆盖让当季作物产量提高25%–42%;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让北方冬季也能吃到新鲜黄瓜。数据显示,全国使用的农业塑料每年约600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每年约140万吨。这些塑料就像给土地穿上“保暖衣”:地膜提升地温2–4℃,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抑制杂草;大棚则让作物种植突破季节限制。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触目惊心的污染。在新疆棉田,深耕时翻出的碎地膜像白色蛛网缠绕在根系间;华北的农田里,每公斤土壤中微塑料颗粒最高可达4万颗。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正悄悄改变土壤生态:它们堵塞土壤孔隙,让水分和空气难以流通,导致作物根系发育不良;地膜残留使得棉花产量下降4%–19%,地膜残留量每增加100公斤/公顷,作物产量就会下降3%。更严重的是,塑料中的有害添加剂,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污染水源,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健康。
(塑料大棚,)
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问题出在哪?
中国农业塑料使用的三个关键痛点:
(1)用薄膜,图便宜的恶性循环
过去农民大量使用厚度不足0.01毫米的超薄地膜 (欧美标准为0.015–0.2毫米),虽然每亩成本低至70元,但极易破损,回收时残留在土壤中的比例超过30%。调查显示,连续使用地膜20年的农田,每亩残膜量已达50公斤,相当于每平方米土地埋着75克塑料。
(2)回收体系缺失
目前全国农膜回收利用率不足70%,很多农村缺乏专业回收站点。更糟糕的是,焚烧地膜释放的有毒气体,加剧了空气污染。
(3)可降解地膜的“成长烦恼”
虽然我国已出台可降解地膜国家标准,但推广受阻。相对于每吨2.5到3万元的可降解地膜,传统地膜每吨只需1万元,降低了成本。而且,现有降解材料在低温或干旱条件下分解不完全,反而形成更小的纳米塑料颗粒,危害尚未明确。
(地膜残留)
破局之路:让塑料循环起来
面对挑战,中国正在探索可持续塑料农业的新路径:
(1)政策“组合拳”倒逼转型
2018年起,国家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地膜,鼓励使用0.015毫米以上的加厚地膜,回收效率提高约40%。河北、甘肃、新疆等地试点“地膜回收补贴”,鼓励使用较厚的增强地膜,试点区回收率提升至85%。
(2)技术创新破解难题
科研人员正在开发“会呼吸的地膜”——光热双降解地膜,能根据光照和温度自动分解;山东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增强增韧超薄生物降解地膜,带来了近70万元的新增利润,降解后还能肥沃土壤。更令人期待的是“液体地膜”,喷在地里就能形成保水膜,收获时自然降解为有机肥。
(3)构建农业塑料循环经济
甘肃省武威市建立了“企业回收-加工再造-农户回用”的闭环:回收站将旧地膜破碎清洗,加工成塑料颗粒,用于生产新的环保设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回收率。
(地膜覆盖)
每个人都是环保农夫
可持续塑料农业的实现,需要各环节携手努力:
(1)政府:加大对可降解地膜的研发补贴,在西北干旱区、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等重点区域推广“地膜有偿回收”制度。
(2)企业:降低可降解材料成本,开发适合不同作物和气候的专用地膜,比如针对马铃薯的黑色除草地膜、针对茶园的透光率可调地膜。
(3)农民:主动选用加厚地膜,配合机械回收设备,在收获后及时清理残膜。
站在陕西的塬坡上远眺,成片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那是现代农业的希望之光。当塑料不再是一次性消耗品,而是成为循环农业的一环,这场“白色革命”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让丰收的土地既丰产粮食,又保持洁净。正如农业农村部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全国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让“白色污染”成为历史,让“绿色塑料农业”扎根中国大地。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