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我国每年产生的城市污泥超9000万吨(按80%含水率算)。这些污泥直接焚烧不仅污染大,还浪费其中的“潜在资源”——氮元素。氮是制造医药、化工原料的重要成分,但传统热解技术中,污泥里的氮容易以氨气等气体形式跑掉,真正留在生物油里的含氮化合物少之又少。我国安徽工业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上公布了一项突破:用“溶剂萃取+催化热解”两步法,让污泥提取物热解后,生物油里的含氮化合物产量提升了9.45%,为污泥“变废为宝”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热解的尴尬:氮“跑了”,油“差了”
污泥热解是通过高温分解有机物,生成生物油、气体和焦炭的技术。但传统方法有两大痛点:一是污泥灰分高(超50%),热解时灰分会混入生物油,导致油质差、热值低;二是氮元素易流失——污泥里的氮多以蛋白质、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热解时容易变成氨气(NH₃)、氰化氢(HCN)等气体挥发,真正留在生物油里的含氮化合物(如吡啶、吡咯)不到40%,浪费了高价值资源。
两步法“截住”氮:先萃取提纯,再加催化剂重组
团队想了个“组合拳”:第一步用“降解溶剂萃取(DSE)”技术提纯污泥。他们选了一种叫1-甲基萘(1-MN)的溶剂,像“筛子”一样把污泥里的有机物(尤其是含氮成分)“筛”出来,得到灰分低于10%、氮含量更高的提取物(比如EMS-300样品,氮含量达7.296%)。第二步,在热解时加入HZSM-5分子筛催化剂,像“分子剪刀”一样,把热解过程中本要挥发的小分子氮重新“粘”到生物油里。
实验数据:含氮化合物多了近10%,组分更“纯粹”
测试结果很亮眼:提纯后的污泥提取物热解分两个阶段——140-370℃(轻组分挥发)和370-530℃(重组分分解)。轻组分阶段容易释放氨气(占氮流失的大头),但加入HZSM-5后,轻组分的失重率下降了21.97%,重组分的失重率反而上升了10.04%。这意味着,原本要“跑掉”的氮被催化剂“截”在了重组分里,生物油中的含氮化合物产量从41.81%提升到51.26%,相当于多了近10%。
更妙的是,催化剂还简化了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原本提取物热解会生成几十种含氮物质(比如各种酰胺、杂环化合物),加催化剂后,虽然种类减少,但主要成分(如十六酰胺、油酰胺)的产量明显增加,更利于后续分离提纯。
小遗憾与大前景:离规模化还有多远?
当然,技术还有优化空间。比如,当污泥提取物中污染物浓度过高时,热解效率会下降;催化剂长期使用后,活性可能降低,需要再生。团队下一步计划优化萃取温度(目前300℃效果最好)和催化剂配比,让技术能适应更复杂的污泥成分,同时探索在工业污泥处理中的规模化应用。
这种“提纯+催化”的热解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污泥处理污染大、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还能将原本被浪费的氮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如医药中间体、化工原料),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或许在污水处理厂的车间里,一堆堆污泥经过这道“魔法”,就能变成制药厂需要的“宝贝”原料。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