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日常用的抗生素废水里藏着“生态炸弹”——比如四环素,这种广泛用于畜禽养殖和人类医疗的广谱抗生素,若未经处理排入河流,会通过食物链在鱼、虾体内积累,甚至威胁人类健康。传统光催化技术虽能降解,但催化剂容易“抱团”失效,还难从水里捞出来重复用。我国天津工业大学团队最近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上亮出“新招”:用天然纤维素和壳聚糖做成“海绵骨架”,再“种”上硫化铟锌纳米颗粒,制成能“边吸边降解”的新材料,阳光下4小时能去掉91.5%的四环素,重复用8次还能保持72%的效率。
传统光催化的“卡脖子”难题:难回收、效率低
光催化降解是目前处理抗生素废水的“明星技术”——催化剂吸收光能后,能产生自由基“撕碎”污染物分子。但常用的粉末状催化剂(比如硫化铟锌)有两大硬伤:一是纳米颗粒太小,容易“抱团”成块,反应面积骤减;二是降解完后像撒在水里的面粉,根本捞不回来,反而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更头疼的是,单纯靠光催化,污染物浓度低时反应慢,浓度高时又容易“糊”在催化剂表面,效率反而下降。
天然海绵“搭台”:吸附+光催化“双剑合璧”
团队想到了“组合拳”策略: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纤维素和壳聚糖)做“海绵骨架”,既当“吸附手”又当“固定架”。具体怎么做?先把纤维素和壳聚糖分别制成黄原酸盐溶液,混合后加入锌、铟的金属盐,再通过水热反应让黄原酸盐分解,释放硫离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原位“长”出硫化铟锌纳米颗粒(直径约15nm),同时形成多孔海绵结构(孔径150-500μm,像块“蜂窝糖”)。
这样的设计有多聪明?纤维素和壳聚糖表面有大量羟基、氨基,像“小钩子”一样,能通过静电吸引和氢键快速“抓住”四环素分子;而硫化铟锌纳米颗粒均匀“钉”在海绵骨架上,吸收阳光后产生电子-空穴对,生成超氧自由基(•O2⁻)和空穴(h⁺)等“降解武器”,把吸附的四环素一步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简单说,就是“先吸过来,再降解掉”,形成循环工作模式。
实验结果:阳光4小时去九成,重复用8次仍能打
测试数据让人眼前一亮:在10mg/L的四环素溶液中,这种复合海绵(叫ZnInCCS)在阳光下照240分钟,去除率高达91.5%,比单纯用硫化铟锌粉末(70%)和普通海绵(无降解能力)强得多。更绝的是它“边吸边降解”——吸附饱和后,光催化分解污染物,腾出“小钩子”继续抓新的四环素,效率比“先吸附再降解”模式高21.5%。
耐用性也经得住考验:重复用8次后,去除率还剩72%。团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硫化铟锌纳米颗粒依然牢牢“长”在海绵骨架上,结构没明显变化。户外实测更接地气:夏天把它泡在户外的四环素溶液里,150分钟降解率达到90%,证明在真实环境里也能“干活”。
小遗憾与大方向:向复杂废水“进军”
当然,技术还有优化空间。比如,四环素浓度升到30mg/L时,去除率会下降,可能是“小钩子”被污染物“堵”住了;多次使用后效率降低,需要更彻底的再生方法(比如把海绵切成小块)。团队下一步打算优化制备工艺,让材料能同时处理含多种污染物的复杂废水,还要探索在工业污水处理中的规模化应用。
这种“天然材料+光催化”的设计,既解决了传统催化剂难回收的问题,又用“吸附-降解”协同效应提升了效率,为抗生素废水治理提供了更环保、更实用的新思路。未来,或许在污水处理厂的水池里,这种“会降解的海绵”能成为阳光驱动的“净化小卫士”,让抗生素污染不再是“生态炸弹”。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