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的养猪场旁,或是城市的医院下水道里,常有一种“隐形污染”——抗生素废水。比如四环素,这种广泛用于畜禽养殖和人类医疗的广谱抗生素,若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威胁生态和人体健康。传统光催化技术虽能降解,但催化剂易团聚、难回收,实际应用受限。我国天津工业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上公布了一项新成果:用天然纤维素和壳聚糖做成“海绵骨架”,再“种”上硫化铟锌纳米颗粒,制成可吸附-光催化协同的新材料,在阳光下4小时能去除91.5%的四环素,且能重复用8次。

传统光催化的“痛点”:难回收、效率低

光催化降解是目前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热门技术——用催化剂吸收光能,产生自由基分解污染物。但常用的粉末状催化剂(比如硫化铟锌)有两个大问题:一是纳米颗粒容易“抱团”,减少有效反应面积;二是降解后难从水中回收,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更麻烦的是,单纯依赖光催化,污染物浓度低时反应效率不高,浓度高时又容易“堵”住催化剂表面,影响降解效果。

天然海绵“搭骨架”:吸附+光催化双管齐下

研究团队想到了“双保险”策略: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纤维素和壳聚糖)做海绵骨架,既提供吸附位点“抓”住污染物,又作为载体固定硫化铟锌纳米颗粒,防止团聚。具体怎么做?先把纤维素和壳聚糖分别制成黄原酸盐溶液,混合后加入锌、铟的金属盐,再通过水热反应让黄原酸盐分解,释放硫离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原位生长出硫化铟锌纳米颗粒(约15nm),同时形成多孔海绵结构(孔径150-500μm)。

这样的设计有啥好处?纤维素和壳聚糖表面有大量羟基、氨基等“吸附小钩子”,能通过静电吸引和氢键快速“吸住”四环素分子;而硫化铟锌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海绵骨架上,吸收阳光后产生电子-空穴对,生成超氧自由基(•O2⁻)和空穴(h⁺)等活性物质,把吸附的四环素一步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数据:阳光4小时去九成,重复用8次仍有效

测试结果很亮眼:在10mg/L的四环素溶液中,这种复合海绵(称为ZnInCCS)在阳光下照射240分钟,去除率高达91.5%,比单纯用硫化铟锌粉末(70%)和普通海绵(无降解能力)强得多。更关键的是,它能“边吸边降解”——吸附饱和后,光催化分解污染物,腾出吸附位点继续“抓”新的污染物,形成循环。

耐用性也不错:重复使用8次后,去除率仍保持72%。团队分析,这是因为硫化铟锌纳米颗粒牢牢“长”在海绵骨架上,多次使用后结构没明显变化。户外测试更验证了实用性:夏天户外环境下,20cm×20cm×5cm的容器中,150分钟就能降解90%的四环素。

局限与未来:向规模化应用再迈一步

当然,目前材料还有优化空间。比如,高浓度四环素(30mg/L)时去除率会下降,可能是污染物“堵”住了吸附位点;多次使用后效率降低,需要更彻底的再生方法(比如切割成小块)。团队下一步计划优化制备工艺,提升材料对复杂废水(含其他污染物)的适应性,同时探索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规模化应用。

这种“天然材料+光催化”的设计,既解决了传统催化剂难回收的问题,又利用了吸附-降解的协同效应,为抗生素废水治理提供了更环保、高效的新思路。未来,类似的“海绵光催化剂”或许能出现在更多污水处理厂,让阳光成为降解污染物的“绿色帮手”。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