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积极响应"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的号召,2025年6月9日,组织专家团队赴赵县开展梨采后保鲜和加工技术培训。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团队成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赵江丽副研究员带领团队一行5人,为当地果农和企业带来了一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用技术培训。

科技下乡解难题 保鲜技术助增收

赵县作为河北省重要的梨果产区,鸭梨和黄冠梨的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但在贮藏过程中常出现黑皮、黑心、黑肉及腐烂等问题,给果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产业痛点,赵江丽副研究员首先从科学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不良状况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让参训人员对梨果采后生理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梨果贮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采后处理不当或贮藏条件控制不科学造成的。”赵江丽介绍道。随后,她详细讲解了保鲜处理技术和冷藏入库的技术要点,包括适宜的温度控制、湿度调节、气体成分管理等关键技术参数,并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这些实用技术将有效延长梨果保鲜期,减少贮藏损耗,为果农和冷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传统工艺焕新生 加工技术促转型

针对当前鸭梨、黄冠梨亟待出库的情况,培训还重点介绍了梨干、梨果脯和梨罐头的常规加工技术。赵江丽指出:“干制和罐藏是梨的传统加工储存方式,能较完整保留梨的营养物质和功能特性。这些加工工艺简单,设备投入低,非常适合一家一户或小手工作坊开展生产。”

培训中,专家详细讲解了各类产品的制作工艺:梨干和梨果脯既可用作休闲小食品,也可用作凉茶加工和中药材原料;梨罐头还能作为开胃、醒酒的凉菜或甜品。这些加工技术不仅能提高梨果利用率,还能增加产品附加值,为果农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科技服务到基层 产业振兴添动力

此次培训吸引了来自当地的水果种植大户、冷藏企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的技术人员、科技志愿者等80余人参加,实际发放培训资料100余份。参训人员纷纷表示,培训内容紧贴生产实际,解决了他们在梨果保鲜和加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专家带来的技术既科学又实用,我们回去就能用上。”一位种植大户兴奋地说,“特别是加工技术,投入不大但效益明显,对我们小农户特别合适。”

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基地负责人马春红研究员表示,此次培训是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未来,研究所将继续发挥科技优势,深入基层开展更多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河北省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赵县梨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鲜技术的推广将减少产后损失,加工技术的普及将延伸产业链条,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必将为当地果农增收和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作者:赵江丽 李一鸣 马春红

工作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来源: 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基地